不久前是母亲节,对于刚生娃的papi酱,这是她首个母亲节,意义非凡,她不由感叹:
“前觉得考研累、读研累、拍视频累、熬夜累、出差累……
“如今才发现,啥都不如当妈累。当妈最累”。
不料,初为人母的papi酱一瞬间登上热搜。有娱乐博主发文称:Papi酱生娃过后变得好疲惫啊,但是孩子还是随父姓!
随后引发网友围观热议,不少人冷嘲热讽,怒斥papi酱独立女性人设都是假的,作为独立女性竟然不注重“冠姓权”。
真就奇了怪,为什么随父姓这也能黑?
说起来,“冠姓权”是个被讨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了,不久前还有一条热搜“为孩子冠姓权而离婚”。尽管饱受争议,但是拥有“冠姓权”似乎就是女性的独立,被视为“女权的意识的觉醒”
对此,本人很是疑惑
其实不觉得跟母姓也是变相的跟父姓吗?
母亲一方的姓氏不是源自她的父亲吗?
所以真要姓,就跟你奶奶姓!!!
可问题又来了,奶奶的姓又是源自她父亲的姓,也就是你外曾祖父的姓
所以真要姓,就跟你外曾祖母的姓!!!
可问题又来了,外曾祖母的姓又是源自她父亲的姓,也就是你外太祖父的姓
所以真要姓,就跟你外太祖父的姓
可问题又来……
好家伙,如果真的要实现女性独立,取个名还要翻族谱
我们的不少女性之所以争夺“冠姓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最近流行的“女权运动”
如今提到女权,似乎已然成为政治正确,似乎已经成为舆论场的逆鳞
那么我们不由要问,女权究竟是在干什么?
这里以书本《发展心理学》为依据,来简单谈论女权运动究竟在对抗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分辨什么是“性征”,什么是“性别”
简单来说,
性别是个人作为男女的社会文化身份
性征是个人作为男女的生理身份
这一点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
我们的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一个人是男,还是女,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进一步讲,区分男女标准称为“性别角色标准”:
为社会成员所认可的,更加适宜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等。
它体现一种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待,反映社会区分男性与女性、以不同方式对待男性与女性的一般标准
而一般而言,女性往往被赋予“表达性角色”,即那些体贴人、照顾人、与人沟通等等社会期望,而男性则是“工具性角色”,即那些负责任、顾家、坚强等社会期望
在过去传统社会内,“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就体现着我们传统的社会期望
正是因为这种社会期望,造成了我们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不小
因为刻板印象的影响力太大了。当人们相信一个群体的判断,那么当这个群体的成员以人们所期待的方式行动时,会被大家所注意到,从而证实自己的观点。反之则大家倾向于忽视这些事件。这样导致其延续。这是曲解男性女性行为的固有认知图式
为什么不正确的刻板印象会持续存在?例如女司机开车差、男护士不细心等等
原因在于驳斥它们的证据很难被回忆,而且事实上,我们常常会把那些信息曲解成与我们的固有观念相一致的形式
你想想看,我们记忆很难回忆起女司机开车好的例子,而媒体也常常不会去报道女司机开车好的新闻,即便在酿成车祸事故多是男司机,也常常让人觉得“女司机开车就是差”
同时,我们也有可能将一些女司机开车好曲解意思。看到女司机开车好,就觉得人家开得慢、开得小心,反正就是不认为你开得好
这是有试验证明的,通过马丁和哈弗逊的一项实验,其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与假设基本符合儿童很容易回忆那些从事着与自身性别相一致活动的图片主人公的性别,而不一致的反而比较难以记住其性别。 儿童将一个图式不匹配的主人公的性别记错时的对记忆的自信程度,不亚于他们回忆一个正确的图式时的自信程度
而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会产生一种现象——自我实现的预言
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去表现的一种现象
越是说女司机开车差,真等到女司机上车时,她会被别人的预言影响,在心里造成一种压力,从而放大问题
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些刻板印象发展很早,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发展过程如下
儿童在明了自己的基本性别身份的同时开始习得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更多知道那些活动、学科适宜男孩或者女孩;在小学阶段,男女儿童在各种心理现象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首先习得是自己性别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在10到11岁,儿童的人格特征刻板印象已经能和大人相提并论;在3到7岁,许多儿童将性别角色的标准视为不容侵犯的、所有人必须遵守的准则;在8到9岁,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开始变得灵活。
而这些刻板印象通常来自于学校和家庭
家庭中,父母会为不同性别的孩子安排不同的教养方式;学校中,教师会不自主地持有性别偏见(例如男生理科好,女生文科好等)
来自外部的社会偏见,通过内化,便形成我们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
对于这些刻板印象我们该如何做呢?
除了教育上的技巧,例如百姆建议我们,要想改变孩子的刻板印象,有几点建议可以参考
告诉孩子生理性别并没有那么重要
让孩子晚一些接触到性别刻板印象
鼓励孩子与异性游戏,父母更为平均分配家务
但是,即便教育上做了男女平等的教育,但是如果本身出于一个充斥性别偏见的社会,孩子的观念很有可能会被带偏
因此,改变性别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即便童年接受性别平等,但是后来的环境熏陶也可能强化儿童的性别偏见
这便是“女权运动”最重要的对抗对象——与全社会不正确的性别偏见作斗争!
女权运动的本质是平权运动,通过消除性别间的刻板印象来实现性别平等对待。
“we can do it !”背后的内涵是:女性可以做男性能做的事情,而且干的不比人家差!
于是乎,我们可以见到
美国女性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为了打破男性在飞行界的垄断地位,她不惜凑钱购买飞机,努力学习开飞机
1932年,她成为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轰动世界
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女性也能开飞机,而且不比男人差!
真的女权从来不在网上大发评论,指责别人为“婚驴”“女强奴”
真的女权从来不是盲目离婚,不以“不婚不育”视为女权意识的觉醒,而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真的女权从来不是鼓动性别对立,非要让男女之间存在隔阂,而是追求男女平等,要求彼此和谐对待
正如新京报的评论
女权首先是尊重女性选择的自由。我们去看如今网络上一些独立女性的代表,如Papi酱、思文、傅首尔等等,她们的独立其实恰恰在于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生活,自信、笃定,不委屈、不迎合。
女权,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打倒一切,踢翻男性,让社会让步于女性,而是大家坐下重新审视彼此地位,男孩或者女孩不再拘泥于男性化或女性化角色,大家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大家能够更无畏无惧地去生活
我希望我的子女能够生活在一个性别无对立,性别和谐相处,男孩可以有爱打扮、爱化妆和温柔的一面,女孩可以有爱游戏、爱打闹和刚毅的一面,大家能“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一起生活
那种单单用“冠姓权”来衡量男女平等的观点,最好早早被时代淘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