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建筑师。
——沙拉斯特
任性孩子的自制养成
成人也难免有任性的时候,不是没有自制能力,而是任性带来的快感是生动的。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制,服从于特定的规则,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这样才能维系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对孩子来说,任性是天性的一部分,自制却是后天习得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点时间,一些宽容,一点理解,一些支持,培养起基本的自制能力,进入社会化进程。想放养出省心的孩子,只要让孩子知道任性反而达不到目的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发现,有自制力的时候更容易成功,他就会逐渐放弃“任性”这件法宝。
晚上十一点了,宁宁还是毫无睡意,脱光了衣服欢天喜地的蹦蹦跳跳,我一方面担心她睡眠不够,影响明天早起上幼儿园,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累了一天,巴不得孩子早点睡下我也能松口气。但宁宁任凭我怎么温言软语的劝说都不肯钻被窝,大冷天不穿衣服来回折腾。我已经被气得头发冒烟了,就大声训了她两句,她原地站在那里,脚踏枕头,泪如雨下。仰面朝天,裂开嘴巴,发出“哇呜,哇呜”的轰鸣哭声。显然是在召唤已经入睡的爸爸醒来救命,但爸爸在隔壁房间睡的呼噜山响,宁宁只好提高音量,争取援助。爸爸终于睡眼惺忪的过来了,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爸爸说:“是不是想和爸爸睡呀?让妈妈歇会吧。”其实这是给宁宁个台阶下,孩子点点头,被爸爸卷在小被子里抱走睡觉了,五分钟,彻底安静了。我过去看看,宁宁睡着了,毛茸茸的大脑袋靠在爸爸胡子拉碴的下巴底下。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是鼓励孩子自己睡的,但不是生硬的一刀切,强求必须每天自己睡。给孩子一点宽松度,一点时间,也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用心。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宁宁也有任性的时候,其表现就是非做什么事情不可,而当时这个事情是不被父母同意的,于是倒地大哭,家长气得冒火。孩子用大哭表达愤怒,要挟父母妥协,也用这唯一的强制手段来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妥协了,那证明这个方法好用,下次遇到同类问题还可以依样画葫芦。如果父母置之不理,下次可能就换别的方式了,就是哭也不那么歇斯底里了,火力指数明显降低。
爱与管教要平衡。不因为爱而疏于管教,也不因为管教而损伤爱。孩子的态度和家长的态度之间是动态的,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孩子非常会察言观色,这是弱小生物要适者生存的天然能力,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在相对严格的妈妈面前会更收敛,在相对宽松的爸爸面前就更释放,遇到宠爱成溺的奶奶就可能变得虚张声势,耍赖到底,因为孩子知道这招对奶奶有效。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全体大人要尽量保持相似的教育观,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在妈妈面前自己做,在爸爸面前帮忙做,在奶奶面前完全不做。成人之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就教育问题发生争执,孩子能从大人的谈话里捕捉信息,判断谁是好说话的,谁的态度对自己更有利。所以成人之间关于教育方式的讨论最好私下进行,然后一致对孩子。比如孩子拒绝自己穿鞋子,让妈妈帮忙,妈妈不肯。这时爸爸就不能上去帮忙穿,而要告诉孩子:“妈妈让你自己穿鞋,是相信宝宝能做到。将来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要自己穿鞋的,穿的慢的小朋友就抢不到花皮球了。爸爸也相信宝宝能自己穿好,来吧,给爸爸妈妈证明下,自己穿的鞋才舒服。”
有时候管教和爱都在,孩子还是“不听话”,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想用自己的坚决态度让父母妥协。这个时候,可以冷处理一下,比如对孩子说:“既然你想躺着哭一会,那么也可以,等你不想哭了,我们就出发去宠物店看乌龟,好不好?”。或者说:“宝宝哭够了自己就起来了,还是得自己把鞋子穿上,妈妈不会帮忙的。等你穿好鞋子,我们去花园挖蚯蚓。现在我先去擦地板。”温柔而坚决的不妥协,并适当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给了孩子面子和台阶,等他爬起来,穿好鞋,站在那里喊:“怎么还不去找乌龟啊?”,家长就可以回头和孩子说起刚才的话题了:“下次不要躺地上大哭了,行不行?有想法就告诉妈妈,咱们可以商量,如果你说的对,妈妈也会听的。好吗?”孩子不会一直无理下去,让他知道爱还在,管教也是理所当然。
我们在孩子面前控制负面情绪,也是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懂得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发脾气没有用,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对孩子不满意的时候,随便发火,大声喝骂,甚至暴力相加,还能指望孩子将来懂得理性做事,礼貌对人吗?
让孩子懂得等待,懂得商榷,懂得控制。懂得等待,地球不是为你一个人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有时候等待是必然的,等待能赢得机会,获得延迟满足的快乐;懂得商榷,这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没有人可以随便强迫别人做事,商榷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途径;懂得控制,控制之后才能有冷静的思考,才能集中精神找解决办法,情绪失控之下只能放任损失扩大,毫无建设意义,一个懂得控制自己情绪和言行的人,才算是可敬可爱的。
雪天也要去上学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