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彬老师讲解
逼迫型人格直接决定我们是否有耐心的能力,我们的所有行为基本上讲都是一个渐进、等待、练习的过程,耐心的能力对于我们特别重要。
我们从自我逼迫开始逐渐失去这种能力。它的特点是:
1、没有耐心、脾气暴躁、经常容易急躁、烦躁,害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害怕别人听不懂自己说的话,要重复去说。在亲密关系中会不停地确认你是否知道我爱你。
2、内在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种严苛的要求,又因为没有耐心,会产生挫败。在这两者相交的时候,在能力上我们觉得什么都可以做成,在实际行为中经常会失败。
3、周边的朋友特别是亲密关系总觉得你会有一种压迫感,你是一个逼迫他们的人。
4、吵架的时候一旦情绪激动就吵不赢,并且回去之后还会自责—我刚从为什么没有表现好,为什么没有吵赢他。
5、这也是惊吓性口吃的来源,自我逼迫一个外在的状态。
这个自我逼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从童年被逼问的环境中而来。
举例:1、如果一个常年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父母一边用皮鞭抽他,一边在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听话。那么他的状态是不是一种急切的状态,当他还没说出来的时候又迎来了第二轮鞭子,这就是一种逼问的状态。这种逼问就会让他感觉到巨大的逼迫感。
2、我们如果有一个容易大吼大叫的父母,在辅导作业的时候说:你为什么这个都不懂,你为什么这个都学不会,你为什么不能快点,为什么你这么磨叽等等。实际上我们就是进入到了一种被逼问的状态,就是逼迫感的状态。
当我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时候,我们慢慢内化了这种状态,因为对当时的那个孩子而言,他不会认为父母在打他,他会认为是因为父母没有听见我说的话,所以我才会被打,所以我才有问题,形成自我责备。他就会产生一个真正的核心的诉求,也就是这个逼迫型人格的核心诉求,那就是害怕别人听不见我,那么追求是什么?--请听见我
所以才会有一些不停地去表达自己有多么的爱,或者不停地确定你理解我刚才说的话了吗等等。外在其实上就是没有耐心的一个状态。在这个核心状态里请注意不是你要看见我,而是你要听见我。
那么长大后就会进入到对自己形成自我逼迫,往往会有一些严格的要求,往往要求自己把所有事情都给做好,如果做不好就是自己的问题,或者我们在整个状态中我们是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如果闲下来后我们就会有淡淡的焦躁感,好像我总是要去做一点什么。那么在这种状态中持续30年或者40年,那么我们整个人会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烦躁,对外呈现出来越来越没有耐心了。这时候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就会把这个状态再传给下一代。
如果我们有了自我逼迫后,应该怎么办?
核心点去找到我们第一次在逼问状态中发生急切感受的那一刻,那里一定有一个小孩子,我们试着对那个小孩子说一些话,你就会惊讶地发觉他可以全然地听见,当我们被全然听见后,我们的自我逼迫会自动地放下,我们与会变得比原来至少有耐心10倍。那么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原来想学跳舞或者钢琴,总是因为没有耐心而失败,再去尝试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发觉原来不是我的能力有问题,而是我经常在进行一种自我逼迫,然后让自己陷入到挫败里面。总体来说就是我们拥有了耐心的能力,也有了温柔的能力。如果不看向自我逼迫的话,我们只能装着自己有耐心和温柔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