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好的东西,我总是想要据为己有,体验之后,再与人分享。
前不久,朋友说她在南昌听了一节儿童文学名著阅读课,授课老师虽然年轻但功底深厚便想把他邀请到我们学校来也给孩子们上上课。我一听他上的刚好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目《柳林风声》,一来想自己学学怎么上阅读课,二来想让自己的学生也接受下名师的指点。于是立马同意了她的提议。
早早地在班级圈号召家长们报名接龙,又在班上反复交代了孩子们要带好书、笔和本子,又与学校领导进行了沟通。10月13日,授课教师华东交大附属小学儿童阅读推广人周天杭从南昌赶来了,家长和孩子们也准时到了学校。
周老师真的好年轻,才二十多岁,却已是小有名气、业绩颇丰,各类教学比赛获奖也多。一堂课下来,他不仅带着同学们梳理了《柳林风声》这整本书的内容,还一起点评了故事的关键人物、指导朗读了精彩对话、欣赏修改了文中片段,最后又集体总结归纳了阅读方法。我感觉收获大大的,以往完全丈二摸不着头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终于有了一个基本清晰的思路。教完学生,周老师又给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们讲了一些如何与孩子共读的策略。我也一一予以了记录。

其实,学习老师的授课方法只是我今天的任务之一。我在整理自己所获的同时,更想要探究的是:孩子们的表现为何与平日截然不同?在现场,他们的纪律一直很好,坐姿端正,听课认真。全程发言也很积极,几乎是争先恐后,语言表达甚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最后静下来填写导读单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埋着头奋笔疾书,那模样真让我欣慰又欣喜。周老师在临走前也对我说“你班孩子是真不错!”哎呀,我是该为他们自豪吗?可我也为自己悲哀啊!因为他们这些好表现在我自己上课的时候却很少看得见。
周老师课上得好是毋庸置疑的,应该是我引导不足,平时没太调动起他们的情感与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有没有其他方面需要对照着反思自己?
周老师比我温柔。他都在用鼓励性的语言标榜那些做得好的孩子,然后号召其他人看齐。比如“我看到第三组前面几排的同学都在很出神地看老师这里哦。其他小组看过来了吗?”而我使用的往往是“第四组第几位、第几位的某某某又在开小差了。你们到底要不要听课?”同时一脸厉色。
周老师比我宽容。面对孩子的发言,即使有错误他也会先发现其闪光处,然后再来纠正错误。比如,当嘉祺,一个乐于表现但却不够自信的男孩起来朗读《柳林风声》中的那首《鸭谣》时,他首先夸奖了他读得通顺流畅然后再纠正了“芯” “好”在文中的正确发音。而我之前对嘉祺发言后的第一反应总是“你可以稍微声音大一点吗?我真听得吃力,你读错了我也听不出来,怎么给你纠正呢?”我想我彼时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较周老师,而我为什么就不能温柔些?宽容些?因为——我要维护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尊严。尽管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最愚蠢的理由,却也最现实。我怕我太过温柔,他们就不再慑于我的威仪,得寸得尺,无法无天,课堂纪律就难以掌控。我怕我太过宽容,他们就会陷入口头承诺说ok,实际行动永远在犯错的模式之中。所以,我不允许自己放松,我奖得厉害,也罚得分明,学生悬殊越来越大,差距也越拉越开。这样的局势,就愈发难以成就理想的课堂。
我并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就死死地陷在这里,不得自拔。从《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到《正面管教》《恰如其分的自尊》等,书中一些案例我几乎都有亲历。师道尊严,何以把控好这个“度”仍然始终困惑着我。
语文课上,我常常会沉浸于文本的情感中,在教室里边讲边踱步。正觉气氛适宜的时候,蓦地一转身瞥见一个做小动作的兔崽子,立即眼神暗示,对方很是心领神会。我于是继续讲课,一切正常。可没过几分钟,又看到一起讲小话的,或者刚才的那个兔崽子“旧疾复发”了。如此,我已经没有办法再保持自己饱满的情绪。停下来,开始批评,等批评完了,气氛全没了,也不知道自己把课讲到哪去了。
英语课上,每每与他们玩起小游戏,无论是突破单词发音还是挑战句子朗读,大家都很嗨,人人参与,全情投入,脸上都带着笑。看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力十足啊。游戏结束,进入下一环节,立马有人瞬间变形,成了那种油盐不进,死活不开口的“木头神”。讲英语不开口,可他用汉语聊天还是挺乐意的啊。然后,我也得跟上他的节奏,用汉语来阻止他的行动。原本愉悦的英语课就变成了英汉混杂的不知道什么课了。气氛被破坏不说,我最感难堪的还是要忍受“变脸”之痛。想象一下,一会还是一张笑容可掬的脸孔,一下就成了冷若冰霜,惨不忍睹。唉,无法言说的痛。
更有前两年担任班主任时,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有各路臣子上奏,班级一天的大事小情全部汇聚。我若不及时处理,待到第二天便成了滚雪球。
待到处理完这些“人”与“事”。整节课差不多一开始就给定下了一个“沉闷与哀伤”的基调。后面我再想力挽狂澜改变课堂主旋律,也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学会了隐藏与掩饰自己,到了周老师的课终于正常释放了。我总结着,又开始想:那我究竟有给过他们一些好的影响吗?我总跟他们说要读书多固然重要,但更要多思考。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转述书中的文字,也要试着用书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所想。读书、思考、写作文,三者相互支撑也相互制约。以及做人要遵守规则,公开场合不喧哗、不吵闹,尊重他人、展现自己。这些,他们好像其实也做到了。可见,利弊也总是相依相随。
这一堂课,揭露的出来的问题已经很多。想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能向周老师这般运筹帷幄纵横自由,就我目前的道行,估计还得修炼好久。

网友评论
在牛牛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专业的素养,向他学习。
在廖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对自己的反思精进和对学生们无私的爱,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