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心理学准则
——浅谈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自冯特以来,科学心理学就一直是心理学的代称。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使得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可如今心理学真的科学吗?
必然。
但对大众来说,科学唯独不属于心理学。这是偏见,也是惩罚。心理学离大众太近,又离得太远。这是自作孽,也是心理特色。说白了,其实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科学素养,而人们的直觉又往往不是科学的。
心理学的科学依赖于三个基本特征。
(1)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
单凭这三个特征就足以判断满大街所谓的心理学是不是科学了。
你会轻易发现总有理论想直指世界本质,告诉你终极答案;总有技术声称有多少见证,却对专业监测避而不谈;总有研究神乎其神,不容反驳,屡试不爽。
这些都不可能是科学的。
对上述非科学的判断,或许我们就只需要保持理性,多一些批判性思维就足够了。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可证伪性和关联原则区分科学。
如果一个有一个理论不可能是错误的话,那就可以把他排除在科学之外。而且一个好理论,它往往会自己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
如果一个理论它宣传它是新的,飞跃性质的,否定了一切理论,那它往往是假的。而且一个好理论,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现自己所参考的文献,谦虚地表达它的新进展。
同时,我们必须牢记上述三个特征:实证、公开、可检验
实证针对研究方法。即系统地科学观察才能检验结构化的理论。
除此之外,研究的进行需要保证随机分配、随机取样以及控制变量。它需要通过比较、控制、操纵完成。这样或许会带来问题,即这不是真实的生活,但这是区分变量所必须的,况且,大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发展理论而不是预测具体环境下的事件,以及大部分研究的结果是通过理论间接应用的,而非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直接应用。
当然系统的观察有会带来各种问题。即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单一证据不能支持理论的正确。
公开针对科学知识。即研究必须可重复,而且需要通过同行评审。
一个好理论往往是经过同行检验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更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信息不对称。所有的见证和个案都是不充分的,只在理论假设中发挥作用。
可检验针对研究问题。即科学解决能够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问题。
科学不去回答虚无缥缈的问题,而是脚踏实地地解决可以操作的问题。如果有理论宣称自己发现了万物致理,我们就当观点看,而不能作为行动根据,毕竟这样的理论不是科学的。
同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枪即中,更谈不上对未来的绝对的预测。我们得考虑多重因素,也需要重视随机与偶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寻找意义,确定地看待事物,相反,概率性事物或许更有价值。
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世俗智慧以及非理性判断。我们需要减少我们的菜谱式知识,多样的开待心理学内容。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的问题。这是我们所欠缺的,也是造成心理学不招待见的原因。而这些能力需要时间喂养。
这本书也只是简单的开始,但这也已经足够。
愿你理智的思考,谨慎的判断,愿你享受科学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