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1.记忆塑造了我们的经历,记忆是我们的“存在”的一个核心,围绕着记忆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关系、期望和梦想。需要承认的是,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出现记忆差错或记忆丧失。当我们失去记忆时,我们其实也就失去了自己。
2.在所有记忆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个人如何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他所回忆起来的最早的事情。最初记忆能体现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生观,这是其人生态度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3.所有的记忆都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即便是那些尤其值得珍视的记忆也是如此。
4.我们会把童年记忆的信息来源张冠李戴,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成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
5.如果我们能把更多的概念和信息组合成块来进行记忆,我们的工作记忆就会越来越强大。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对外界理解的加深,我们会愈发善于进行“记忆群组”。
感想:
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愿意去探索,都免不了会遇到“我是谁”的问题,这也是人类永恒追寻的问题,在哲学意义上,也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就个人而言,记忆塑造了我们本身,记忆使我们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经历了大风大浪,有的人平平稳稳,但是只有他们记得自己经历过什么,才更能成为他们自己。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失忆的人很痛苦,很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因为没有了记忆,我们几乎是失去一切。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有一集是小兰失去了记忆,虽然她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在陪伴,看似关系并没有失去,但是对于她自己本身来说,她难以了解自己的过去,在她内心深处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她会害怕,所以也很努力想要恢复记忆。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记得的东西。
而在所有记忆当中,我们最初如何去讲述我们的故事,以及我们最早回忆起来的记忆表明了我们的三观。举个例子,两个学生吵架被老师阻止,一般情况下,老师一定会问发生了什么,而一般情况下,学生也总是会说“他先动手的”,其实在他们记忆里,他们都选择默认“都是对方的错”,因此在选择整件事的前因后果的相关记忆的时候,他们往往最初开口都是以对方为起点。又或者,在大部分家庭,小时候被父母批评或者有过比较严重后果的事情肯定有发生过,但是被父母疼爱的情况是更多的,如果有人问“父母对你怎样,你父母对你怎么样”,有些人会先想到对自己好的,有一部分人也会先想到对自己不好的,这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对待父母、事情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的三观。
记忆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带有我们强烈情感的事情,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在对他人诉说或者自己回忆的时候肆意添加情绪、修改细节,久而久之,我们会更相信那个被自己修改过的回忆。比如,我们和朋友聊天时,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有点伤害到我们,在我们后来回忆时,可能会添加对方的情绪、表情、语气等,最终相信对方是故意的、或是带有目的的说那句话,其实可能就是我们想太多了,最后反而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回忆。
我们有时候会搞错信息来源,误以为是我们自己的记忆,最终相信这是我们自己一直记得的。但是很小时候的记忆来源有很多,可能是照片,也可能是别人的话,所以不要相信婴儿甚至出生时的记忆,那根本不是你记得的东西。
把概念和信息组块来记忆,这其实符合合并信息来记忆的方法,我们把信息合并记忆可以减少工作记忆区的工作量,让自己更加有效率地记忆。同时,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知识增加,我们合并的能力会更好。比如,记忆一组词语:星巴克,贡茶,快乐番薯,新华都,永辉,家乐福。如果是小孩子可能就要把所有的词语一一记忆,但是成年人可能只需要把六个词语分成“饮品”和“超市”的概念,然后把它们填进去记忆就好了,这说明随着我们对事物理解程度加深,我们也更容易运用合并信息,也就是组合、分块去记忆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