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自己没知识,是不是该去读书?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跟你聊聊“什么是知识”这个话题。
什么是知识?
百度百科说: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百度汉语的解释是: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有点儿头疼,对吧?
我们说形象一点:书架上那些厚厚的经典著作、课桌上那些五花八门的教科书,正因为它们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它们就是“知识”的载体。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尤其是长辈们,都会把“读书”跟“学知识”划上等号——花时间读书,就是在学习;不读书,就是不爱学习的体现。
但我想说的是: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
很简单:因为在印刷术刚刚普及的时候,知识是通过书本大量传播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却变得多种多样,它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甚至可以变成音频。
这就带来一个后果:信息泛滥。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书叫做《最愚笨的一代》,书中提到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反,在现代,你想仅仅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反而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高效地获取知识呢?
还是回到我们对“知识”的定义上面去吧。
我们平常获取的知识,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信息类知识、认知类知识、专业类知识、框架类知识。
信息类知识:
即新闻、报道,比如“人工智能”又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比如互联网的黑科技又出现了……它们的特点是新鲜、快速、且容易获取。如果不关注它们,你就容易变得与世隔绝。
假如5年前你隐居深山、屏蔽了一切信息类知识,现在再回到城市里,你就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会选择用微信来付钱?二维码又是什么东西?
但缺点是:这类知识过时也很快。
认知类知识:
即深度的思想类读物,它们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难懂、但绝对能为你拓宽眼界、重构你对世界的认识。
比如前段时间大热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系列,以及谷歌的《重新定义公司》,都是认知类知识。
专业类知识:
这就比较好解释了——我们进入一个领域,首先要学的就是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
框架类知识:
这类知识,我们平时很少接触过,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
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管理”?因为如今的环境变化太快,如果不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很可能就跟不上节奏;而盲目地学习知识、却不加以有效整理,那些信息就会堆积在脑海里“翻江倒海”。
另外,离开学校之后,我们很难有大块时间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而是利用碎片时间来获取知识。这样一来,我们获取到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知识加以整理、形成框架体系,才能真正吸收。
聊完了四种知识的分类,我们可以切入问题的重点了:这四类知识,应该如何去获取?
首先,信息类知识可以通过读新闻、杂志、或者深度文章获取;
其次,认知类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书本、参加讲座、参加分享会的方式获取;
然后,专业类知识就必须通过读书、系统学习才能入门,并且在工作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变得专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靠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学习框架类知识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还是更加推荐阅读的方式——因为,只有通过深度阅读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而在众多学习方式中,只有阅读最能让我们沉下心来、进行长时间的深度思考。
这里我想说明一下:以上四种分类,并没有特别权威的科学依据,而是我个人经验的总结,仅供参考;希望你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初的问题:如果发现自己没知识,是不是该去读书?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知识面比较窄,不妨用业余时间去读读书、读读深度文章、或者读杂志都行;如果你的专业能力不足,除了读书之外,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从工作中总结;而当你的知识太多、太杂,就需要找一些经典的书籍(不需要太多,每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就那么几本),深度阅读一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