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641793/3532af6d45354043.png)
[导读:十四无记;婆蹉种出家相应]
十四无记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世间常:宇宙的主体是永恆不变的吗?
世间无常: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世间亦常亦无常: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世间非常非无常: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世间有边:宇宙有边界吗?
世间无边:宇宙没有边界吗?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常存吗?
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命即是身: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命异身异: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外道的问题本身就有错,不是从因缘观如实地看世间,所以佛陀才不加以讨论或回答这些问题。
十四无记的「世间无常」和佛教所说「世间无常」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实际的意义却不一样。十四无记所说的「世间无常」是将宇宙(世间)视為一个主体、大我,认為这个主体是无常,会消失而一了百了,属於断灭论。佛教所说的「世间无常」则是基於因缘的分析,描述世间的迁流变化,而非有一个主体、大我。
十四无记中「如来死后无」和佛教所说的「涅槃」也不相同。十四无记所说的「如来死后无」是将如来视為一个主体、灵魂,认為这个灵魂会消失而一了百了,属於断灭论。
如果如来仍自认是一个轮迴的主体,那就是「我见」;如果认為如来死后就没了,那就是「断见」,而佛陀则发现且证知世间是「缘起缘灭」的:不管身心,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轮迴主体叫做如来。而在究竟的角度来看,如来已经彻底解脱於五阴了,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主体,那又怎麼能说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没有呢?问题就错了,因此不予回答。
十四无记中「命异身异」和佛教所说的「轮迴转世」意义也不同。十四无记的「命异身异」认為有个永生不变的灵魂,佛教则认為身心都是持续因缘变化的,所谓的意生身或中阴身也是因缘生灭。
要如何正确地看待「十四无记」的问题?可参见卷十第262经:「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於二边,说於中道。」(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佛陀离於有、无的二边,离於断、常的二边,以因缘法讲说世间完整的面貌。
关於佛陀应对「十四无记」的说法,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五第106经、卷三十二第905经、卷三十四第962经,《中阿含经》卷六十第220经,《长阿含经》卷十二第18经欢喜经。
《杂阿含经》「婆蹉种出家相应」的内容為本卷第940~956经,记录佛陀及弟子和种姓為婆蹉的外道出家人的互动和说法。婆蹉原先一直执著在十四无记的问题上,后来佛陀引导他离於十四无记的戏论,依於佛法观察世间,并亲自体证佛法,他发现佛法的利益后也从佛出家,后来证得阿罗汉。
身命经:本经叙述佛为婆蹉种出家,说命与身的关系。
(九五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①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问,寧有闲暇见答以不?」
佛告婆蹉种出家:「随汝所问,当為汝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曇!命即身②耶?」
佛告婆蹉种出家:「命即身者,此是无记。」
「云何?瞿曇!為命异身异③耶?」
佛告婆蹉种出家:「命异身异者,此亦无记。」
婆蹉种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无记』。命异身异?答言:『无记』。沙门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终,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彼处。』彼诸弟子於此命终捨身,即乘意生身④生於餘处。当於尔时,非為命异身异也?」
佛告婆蹉:「此说有餘,不说无餘。」
婆蹉白佛:「瞿曇!云何说有餘,不说无餘?」
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然⑤,非无餘。」
婆蹉白佛:「我见火无餘亦然。」
佛告婆蹉:「云何见火无餘亦然[*]?」
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炽火,疾风来吹,火飞空中,岂非无餘火耶?」
佛告婆蹉:「风吹飞火,即是有餘,非无餘也。」
婆蹉白佛:「瞿曇!空中飞火。云何名有餘?」
佛告婆蹉:「空中飞火依风故住,依风故然[*];以依风故,故说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餘处。云何有餘?」
佛告婆蹉:「眾生於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餘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以爱乐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无餘,成等正觉。沙门瞿曇!世间多缘,请辞还去。」
佛告婆蹉:「宜知是时。」
婆蹉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校勘]
ⓐ 「婆蹉种出家」,巴利本作 Vacchagotta paribbājaka。
[註解]
① 婆蹉种出家:种姓為婆蹉的外道出家人,又译為犊子梵志。他曾多次向佛陀询问十四无记的问题,后从佛出家,证阿罗汉。
② 命即身:命(灵魂)即是身(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另译為「彼命彼身」、「是命是身」。
③ 命异身异:命(灵魂)是一,身(肉体)是另一个,两者可以分离。
④ 意生身:意念所化生出的身体。这裡特指人死亡后、投生前的识神、中阴身。
⑤ 然:「燃」的异体字,也是「燃」的本字,意思為烧。
译文
九五七、身命经:本经叙述佛为婆蹉种出家,说命与身的关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一位婆蹉种的出家人,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欲有所问,宁有闲暇的时间,见答与否呢?」
佛陀告诉婆蹉种的出家人说:「随你所问,当会为你说。」婆蹉种的出家人白佛说:「你的意见如何呢?瞿昙!命即是身吗?」
佛陀告诉婆蹉种的出家人说:「命即是身,这是属于无记的(不解答)。」又问:「怎么呢?瞿昙!是不是命异、身异吗?」
佛陀告诉婆蹉种的出家人说:「命异、身异与否,也是无记。」婆
蹉种的出家人白佛说:「怎么呢?瞿昙!我问你:命即身吗?你回答说:为无记。问你命异、身异与否?也回答为无记。沙门瞿昙,你到底有那种法,在弟子命终之时,即记说而说:『某某会往生于那个地方,某某会往生于那个地方。那些诸弟子,在于此命终而舍身后,即会乘其意生身(神识),而往生于余处。』当于那个时候,不是命异、身异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此乃记说有余,不记说无余。」(有烦恼余有,即记说为有受生,如断烦恼,就不受生)婆蹉白佛说:「瞿昙!为甚么记说有余的,而不记说无余的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譬如火,有余的话,就会得燃烧,并不是无余的。」婆蹉白佛说:「我看见火,虽然无余,也会燃烧的。」
佛陀告诉婆蹉说:「为甚么看见火无余,也会燃烧呢?」婆蹉白佛说:「譬如大聚的炽火,一旦遇到疾风吹来时,火就会飞在空中,这岂不是无余火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风吹而火飞,即是有余火,并不是无余火啊!」婆蹉白佛说:「瞿昙!空中的飞火,为甚么叫做有余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空中的飞火,乃依风故住,依风故燃。由于衣风之故,故说有余。」婆蹉白佛说:「众生在于此命终后,乘意生身(神识)而往生于余处,怎么说是有余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众生在于此处命终后,乘意生身(神识)而往生于余处,当于那个时候,因为有贪爱之故,而执取,因为有贪爱而住,故说有余。」婆蹉白佛说:「众生由于爱乐有余,染着有余。唯有世尊得证那无余,而成等觉。沙门瞿昙!世间多缘(还有好多的事待办),就此告假回去了。」
佛陀告诉婆蹉说:「宜知是时!」(正是时候了)。
婆蹉出家人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对应经典]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第190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无记说相应44〉第9经论议堂经。
九.会堂
这时候,婆蹉种游方者前往世尊那里,和世尊互相问候,作了一番悦意的交谈,坐在一边,然后对世尊说:
“乔答摩贤者,前些日子有许多外道、沙门、婆罗门、游方者聚集在会堂,他们在谈话中说到: ‘富兰那.迦叶拥有教团,拥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师,為人所认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创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為命终的弟子授记: “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 他為最高、究极、取得究极果证的命终弟子授记也是: “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
“ ‘末伽梨.拘舍梨……
“ ‘尼乾陀.若提子……
“ ‘散若耶.毗罗胝子……
“ ‘波拘陀.迦旃延……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拥有教团,拥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师,為人所认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创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為命终的弟子授记: “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 他為最高、究极、取得究极果证的命终弟子授记也是: “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
“ ‘乔答摩沙门拥有教团,拥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师,為人所认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创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為命终的弟子授记: “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 他為最高、究极、取得究极果证的命终弟子授记不是: “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某人下一生在某处投生。” 而是这样来授记: “某人截断渴爱、解除结缚、彻底看破我慢、将苦了结。” ’
“乔答摩贤者,这真使我摇摆,这真使我疑惑,不知怎样去理解乔答摩沙门的法义!”
“婆蹉,你的摇摆是应当的,你的疑惑是应当的。面对使人摇摆的事情,疑惑便会在心中生起。
“婆蹉,我宣说,投生因為有取而来,不是无取而来。
“婆蹉,就正如火因為有燃料而来,不是没有燃料而来。同样地,投生因為有取而来,不是无取而来。”
“乔答摩贤者,当火焰被风吹到空中的时候,乔答摩贤者又宣说什麼是当中的燃料呢?”
“婆蹉,当火焰被风吹到空中的时候,我说,风是燃料。婆蹉,这时候,风是当中的燃料。”
“乔答摩贤者,当眾生的遗骸被丢弃但还没投生到另一个身命的时候,乔答摩贤者又宣说什麼是当中的燃料呢?”
“婆蹉,当眾生的遗骸被丢弃但还没投生到另一个身命的时候,我说,渴爱是燃料。婆蹉,这时候,渴爱是当中的燃料。”
[读经拾得]
十四无记的「命异身异」认為有个永生不变的灵魂,佛教则认為身心都是持续因缘变化的,所谓的意生身或中阴身也是因缘生灭。本经中佛陀也说轮迴的现象是描述有爱、执著的眾生,证得无餘涅槃的圣者则不再有轮迴的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