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代价的误解?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 苍老的小孩
如果世界听不明白 对影子表白
是不是只有我 还在问
为什么 明天更精彩
烟火里 找不到 童真的残骸
只有我 守着安静的沙漠
等待着花开
只有我 看着别人的快乐
竟然会感慨
就让我 听着天大的道理
不愿意明白。”
夜,格外安静。
听着这曲《烟火里的尘埃》,我迷醉了,陷入到好长的沉思中。
华晨宇,一个刚出道就被称作是“天才”的男孩,他在孤独里长大,心里住着一个苍老的小孩,此曲是林夕写给这位有着40岁心理年龄的90后的,写实了他童年的孤独与挣扎。他嘶吼着的这毫无杂质的乐音和他歌唱时那抽搐着的身体,都将悲痛和绝望尽显地淋漓尽致。
他是不是天才,我显然不知。但我知道的是,他唱出的这首歌,是只有极致的孤独才能展现出的那种震慑力,每词每句又说好似在诉说着自己对这世界的不解,宁可把自己继续装在只有孩童的盒子中里,也不曾去想多了解这遍地皆是虚假与喧嚣的世界一丝一毫。
而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自愿地像他这样真实地活自己呢?或许,这也是后来越来越多人喜欢他的原因吧,因别人模仿不来他的“敢于破规矩”、“跟别人的不一样”,正活出了《死亡诗社》里所说的那样:“你们用不着表演,完全为自己而活吧。”
听过这样一句很是悲伤的话,说天才都是孤独的。
而你,知道什么是天才吗?或者说,你有见过真正所谓的天才吗?
我没有见过,也不认识。即使见过,我可能和你一样,会有惊嘘会有幻想,但不会羡慕。因为我知道,像我这样平庸的人,毫无可能有与天才交流的机会,也便不会期待多些了解,即便认识,我也会觉得他是天才,理应就该能承受我们普通人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那是天妒英才的代价。
我深知,进入欢乐场的我们,是不能有着相通的悲欢。可孤独呢,是否会是相通的呢?比如我们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不同故事里主人公所诠释出的世界,即便虚幻不存在,即使相隔两个时空,为何在洞彻他们内心后,也会产生久违感动与强烈的共鸣呢?
而萌发这样的思考,是在看了两部影片之后,我认识了一个天才,还有知道了一个疯子,那时我便知道,之前我所有对于天才的误解真是太大了。
原来,天才是比烟花般还要寂寞的存在啊,原来这烟火绚烂的光彩下所包裹的,是那飞蛾扑火的满腔孤勇,是想要绽放世界最美丽思维之花朵过后、即刻要被燃烧殆尽的生命,还有那些无法想象的满身疮痍,这才是痛苦与孤独折磨出的所谓“天才的代价”,代价大到让我窒息不已。
天才与我们本同为人,自然是这种孤独的相通,没有界限之分,只是相对于他们,我们俗人的孤独,就仅仅是小巫见大巫吧。亦或者说,我们俗人嘴上能够道出来的孤独,都不叫孤独,即使是也只是浅显的,庸俗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无语言表的。而极致的孤独,我想它应是天才的墓志铭。如果说我眼中的孤独是世界将我抛弃的绝望,那天才的孤独,不正是主动地将世界抛弃吗?
02 不存在的海上孤魂
这是关于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孤独,坚守,选择,每一个词放在他那里都如此深刻又有意义。
他,1900,是个钢琴神童,无师自通。他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从未下过船的他,像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或许他就是上帝的孩子,不属于任何人,而船是他不曾想离去的王国。不论是在船里,还是被沉入海底,好像他永远都是他自己。
《海上钢琴师》,这部不是悲剧的悲剧,演尽了世间所有繁华浮沉与落寞喧嚣,再次重温这部经典,泪水淡然流下,却也忘不了初次看时那个在被窝里哭得直到哽咽不行的自己。
可为何无论何时还是何地,一看就会流泪呢?
是对孤独、对天才有了新见解的后知后觉的顿悟?是领略到一种站着世界对立面的自由的高度?还是,我看到了我们自己呢?
有人说,他不下船,是他懦弱,是他逃避。而在我看来,不离开,纯粹是他自己最尊崇本心最勇敢的选择。
诚然,电影中我最爱的片段,还属1900在做好下船准备走到距离陆地就只有半截舷梯位置,止步凝神望着这一群群密不透光的建筑而后沉思许久的慢镜头,最终他转身回到船上,选择与这个陆地世界擦肩而过,独留帽子在海上漂泊,替代他飘到陆地!
而后在告知他唯一的朋友麦克斯自己将与船同沉的决定时,他如是说,“阻挡我脚步的,并不是无所看不见的东西,而是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或许,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乌托邦般王国的存在,就如1900眼中的大海便是那般神圣的存在,如果说弗吉尼亚号船是他生命的摇篮,那海便是故乡、是归宿。而归宿之外,独有恐惧、不安还有疑惑,或许,这位钢琴天才早已自知与这个世界总格格不入,“我觉得你们这些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对此,他都不羡慕。而这些,是否就更能理解为何这个不羁而孤独的灵魂在满腹才华也不愿下船施展后更愿选择永远停留于海上了吧?
其实,我们骨子里都想成为像1900那样追随自我本心的人,却最终都成了有着太多世俗牵绊只能无奈地被成为“红尘内外摸爬打滚的人”,我们习惯着顺应潮流着去生活,为别人活,为物质奔波,而这一切, 在1900眼里,都不过是难以理喻的活法,或许他变成如同我们一般凡夫俗子,就不会再为人所知,也更不会有那无止境美妙的乐音了。
是啊,他终究和我们不会相同,我们这些生来就在陆地的人,注定会被生活逼着做出选择,大体不是我们想要的活法,因为生活早已将我们困住;而1900呢,他不屑于一切的束缚,“fuck the regulation”、“fuck jazz”、“fuck war”,他好似早早给自己设下了壁垒,别人走不进,自己也不出来那般,在自己的领地尽享那最极致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我们不曾体会,我们既没有他神话般的才华,也没有他敢于抛弃世界战胜极致孤独过后所拥有的无穷无尽的自由,没有了这般的孤勇,我们又何谈自己想追逐无限的自由呢?
或许,他根本不懂得孤独,未曾沾染半点世俗尘埃的他,永远只活在自己音乐带来的欢愉当中;
或许,他本身就是一座精神孤岛,世界于他而言,都皆在他琴键与随心所想之间,无限的海洋,美丽的城镇,奇妙的屋子……
又或许啊,他已然超越了孤独本身,他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置身世界之外,洞岸观火,冷艳旁观着这形形色色充满欲望的人类,一切的一切,他好似什么都知晓,他纯粹如玉的音乐跟高呼“America”的疯狂嘶吼声好似都在自己庆祝,这边对着心中的月亮而抬头歌唱,那边低头为捡到六便士而狂欢。
出世入世,本无好坏。我们可以不懂天才的孤独,却不得不去享受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不断去努力,或许没有天赋异禀的我们也可以像天才那样拥有获得自由的选择权,这样未尝不可呢?
0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如果你看过《美丽心灵》,便一定知道电影的原型讲的在博弈论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约翰纳什。
他,是用生命在博弈的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的孤独天才,也是两次入住精神病院在彼端世界为数不多的著名“疯子”。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有着“天神一样英俊”容貌的纳什仅21岁就有将“纳什均衡”作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的成就,但沉溺于数学问题的他独来独往,无时无刻都好似在沉思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不善为人处世,却还有着天才都有的孤僻、傲慢、自我中心的毛病,他古怪地像个幽灵一般,保受眼中的幻觉、幻听、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可怕的精神分裂毁坏了他的创造力,与被自己的精神分裂症所制造出的另一个世界的人物和事战斗挣扎超过五十多年,期间,他被别人当成了疯子,又与妻子离了婚,虽然之后妻子还一直照顾着他。
巴尔扎克说:“天才都是人类的病态,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或多或少有着些许的人格分裂或是病态的精神病,我们虽不是像纳什那般有着异常孤独的才华,但都可能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相作伴,来保护那个最真实的自已!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双手抱拳,世界上最不被理解的孤独,便藏于这微小的掌心的空隙之中。仰望头顶的星空,曾经璀璨的星辰都好似逃脱不了命运的桎梏,精神极致孤独乃至成疯的他们成为异类,就像挂在遥远天边的那一颗颗孤立无依的星宿,只能有一点微光发挥着余热。
梵高,最是典型的天才和疯子的结合,他孤独而敏感,善良而纯真,偏激又执着。他集悲剧与悲惨为一体,悲剧让他有着不可忤逆的命运,而悲惨的人生也激发着这位落魄的天才做出异于常人的疯狂之举。
也许,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都是那孤独的星宿,你看,这样的人还有尼采、托尔斯泰、卡夫卡、海明威、赫尔曼·黑塞、海子,他们一半是天才,一半又是疯子,他们都是上帝眼中的宠儿,却也是人群中的的弱者。
思想过于超脱也是他们最大的悲哀,有着最极致孤独的他们,连自己都无法拯救自己,何谈让别人来解脱自己呢?而纳什是个特例,他靠着自己强大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从疯癫的无意识状态中苏醒过来,继续享受着这世间最美好的最崇敬的赞许。
或许,做个平凡人,真的还挺好的,简单的忧愁,简单的快乐,而看到这些天才的孤独,想必你曾经所有对天才的幻想都想被扼杀在摇篮中吧!也未尝不会为自己不用承受天才所拥有的精神上的苦痛而深感庆幸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红尘内外,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光,大多是孤独作伴,而努力成长,忠于自己,活得洒脱,便是在孤独岁月中做的最好的事。
愿每一个孤独的天才,都会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愿迷失的我,也能过上滚烫炙热的人生。
也愿走出孤独的你,所有的深情都能被理解,所有的成长也能虽败犹荣
更多文字,敬请关注公众号:霏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