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阳间终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它乡。
——《唐伯虎绝笔》
袁君是大连电视台一名记者,她的人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劈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她本来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机械生活,周而复始地为前途和钱途烦恼。
2004年,特别报道组的一个战友因过劳猝死,台里委托袁君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
袁君怀着巨大的悲伤整理了同事职业生涯里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得很用心,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
片子的解说辞后来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们希望能够作为同事葬礼上的悼词。而袁君成了葬礼上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葬礼简朴厚重,在哀乐声中袁君读着为同事写的悼辞:
“他总是在每一条新闻播出之后卖力地回味,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
“他说,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
“或许,直到骤然离去,他依然没有实现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坚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他没有来得及问自己是否令自己满意,可是,我们可以替他回答,他来过,很优秀……”
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同事的爸爸感激地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
回到家里,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上网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了饭,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这场葬礼在祭奠一个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袁君对自己的人生获得了重新的认识。还好,她还有时间,她还有健康,她还能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袁君说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 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爱。
袁君主持的第二场葬礼,逝者是书画界的名人,小三在他去世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老先生尸骨未寒,财产纷争令这个曾经风光的家乱成了一锅粥。
袁君采访老先生的亲朋,很少有人配合。大家关心的,是财产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够分到多少。
葬礼上没有人在意袁君说什么,遗体告别时,小三们与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团。
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过去所执著的一切,该有多么荒谬和可笑。
2010年底,一位亿万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袁君能给她老公主持葬礼。
与生前的风光相比,那位亿万富豪的死很仓促,抑郁症在他45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财富对他来说早已成了数字,但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边处理集团内部的斗争,一边应付来自市场的压力。
袁君读着这位亿万富豪生前的日记,想着如同这位富豪一样匆匆的赶路人,敬意有之,叹惋有之,悲凉亦有之……
他日记中唯一快乐的事,竟然是因为汽车抛锚,他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一个人步行去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路边有那么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
他说:“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最后一次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袁君在悼辞里写到:
“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也有可能是在会议室里。他的生命自从承担起百人的企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四季。他最美丽的记忆不是赚得第一桶金的激动,也不是公司十周年庆典上的高朋满座,而是那个步行的午后,那一路惊奇的发现。
我想,最后的时光里,他一定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芬芳的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然后笑着走向天堂,甚至还哼起了儿歌。所以,在此,让我们一起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第一次在葬礼上听到掌声,她知道那是大家最真挚的尊敬。
袁君与富豪之子成了好朋友,这位富二代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将公司交给了经理人。
他自己则在一个小公司上班,还开了一间书吧,日子平静而快乐。袁君时常去他的书吧,一杯咖啡,一本书,消遣一段闲适的时光。
袁君还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位富豪,疲于奔波的时候,忙到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袁君总提醒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时间不用拿着鞭子追赶也会走过,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还来得及的时候。
葬礼是一种道别,而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
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长的葬礼,让袁君记忆深刻。老校长姓肖,享年85岁,老头儿风趣幽默,生前最爱热闹,家里迎来送往,客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位喜欢被打扰的老人。
校长的老伴在商量葬礼仪式时,没有向袁君提任何要求,只是很详细地讲了老校长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每次夜里十一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真不知道,这个园子还能热闹多久!”
老校长身患四种癌症,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他还是会顽强抗争,他希望这个园子还能热闹一段时间。
袁君没有将老人的告别仪式选在殡仪馆,因为她知道老人喜欢热闹,喜欢把人生智慧分享给那些还在赶路的人。
袁君决定开一个PARTY,就在老校长的家里,让每一位来送行的人都讲一个关于老校长最有趣的事——让大家微笑着给老校长送行,也让这位老先生带着微笑上路。
这个想法令他的老伴十分感动,她对袁君说:“你应该算老肖交到的最后一个知己,谢谢你。”
当天,前来告别的170位来宾,都穿着漂亮的礼服,仿佛参加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没有哭泣,没有哀乐,每个来宾讲述了一段他们与肖老的往事。
一位邻居说:“我住肖老的楼上,家里有个不打不练琴的孩子。每天,让他练琴之前必须先打骂一番。后来有一天,肖老上楼来敲门,给我儿子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书有玩具。
肖老对我儿子说:“我每天免费听你弹琴,这点礼物算作是感谢吧,谢谢你让我每天都听到那么优美的琴声。从此,我再没有为练琴的事打过儿子,他因为楼下有双欣赏他音乐的耳朵而变得很努力,这是我儿子刚刚通过钢琴十级的证书……”
肖老多年的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访,恰好肖老刚洗完澡,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头发、胳膊上那因化放疗而粗黑的血管,老友顿时泪如雨下。肖老却笑着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整整一个小时,再出现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样利落潇洒。
肖老对老友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但灵魂体面。替我保密啊。”
170个人,170个故事。大家一直在微笑着追忆。
袁君说:“谢谢大家的故事,请相信,这样一个头发丝里都透着智慧的老人会让天堂从此有了无数的笑声。让我们相约,与亲爱的肖老天上见。”
两年来,袁君主持了近百场葬礼,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里穿梭。她说,自己就像活了一百辈子,体验了百味人生。
她很感谢这份工作给予她的一切,一场葬礼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对于袁君来说都是养分。
乔布斯说:“死亡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向死而生,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