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没有带薪休假,更没有法定假日,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只有“五一”,“十一”和春节才有一天假期,赶上周末,会连休两天,当然个别单位会灵活运用,合理串休。
因为母亲刚参加工作的缘故,所以电务段的考勤制度相对于她并没有那么苛刻,而母亲也因此多“灵活”了几天,在家里一直待到了初四才上班。
休息这几天,母亲也没有闲着。白天陪着姥姥姥爷干着永远没有尽头的家务,晚上还要借着昏黄的灯光学习业务(六十年代初的农村大多数都没有通电,所谓的灯不过是煤油或柴油灯,甚至蜡烛)。每当母亲忘记了时间学到深夜时,姥姥都会适时的提醒她要节约煤油、拔蜡芯……
没办法,当时所有的物资几乎都是凭票供应,城市尚且捉襟见肘,更别说农村!
快乐总是稍瞬即逝,母亲转眼间就结束短暂的休整,再一次风尘仆仆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因为她知道工作来之不易!
得到一个固定工作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有多不容易?尤其还是农村的孩子!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认为现在的人找工作会更难!就比方说,现在的人只要勤快,想找个临时工作解决温饱并不难,可是要想找到一个国家公务员的铁饭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母亲当时的工作——铁路系统话务员,影响力就堪比国家公务员!
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没有固定工作的!旧社会各行各业都是家族传承或手工作坊的形式,真正称得上吃皇粮的只有公检法银税槽矿运和各级政府的下属职能部门。
解放后,大多数私企及手工作坊、私营钱庄当铺商行、私有耕地等全部并为国有,国家直接参与管理的“铁饭碗”越来越多,而国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端着“铁饭碗”,也是一件极其荣耀和长脸的大事!
而号称“铁老大”的铁路部门在当时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当然,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证明了,“铁老大”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铁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铁路的地位都无法撼动!
而母亲的“铁饭碗”也是在村里响当当的,毕竟千人过独木桥,过桥的又岂是泛泛之辈?
正式的工作,正式的岗位,还有正式的责任和担当……
母亲也终于告别了学徒生涯,从实习生转为正式的铁路职工!也终于从电报员过渡到话务员,变成了电务段少有的两岗精通的精英!而工作能力的增强也让母亲的休息时间更加少的可怜!繁重的工作不但没有让母亲感到疲惫,反而激起她的好胜心,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7月的一天上午,正在接发话务信息的母亲接到了上级新的安排——借调到新成立的海伦分工区电报所任话务员,第二天即刻报到。接到新的指示后,母亲没有询问,也没有犹豫,只是做完手头的工作后,准备回姥姥家收拾行李。
因为海伦距离北安一百多公里,去一次不知道多少天能回来,如果是替班可能三五天回来一次,如果是临时借调,也有可能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所以行李和洗漱用品以及换洗衣服都得带全!
这次的海伦之行,也是今后外地借调的开始!
由于时代久远,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岗位的描述与现实有些出入,很多细节母亲由于记忆和性格的原因并没有和我沟通,有的只是凭着儿时的记忆!无法完整的书写母亲的过往,只好有些偏差!好在主干和中心没有问题!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