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的教学思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的教学思考

作者: 隐木1977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16:35 被阅读0次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第一篇文章,课下注释①写到: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我以为这样一则简单的阐释不足以说明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其一,天宝初年,究竟什么时候?天宝又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可以肯定的是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李隆基(685—762),在位时间(712—756),而天宝年间(742——756),无疑天宝初年是从742年开始的,所发生的事情必然在玄宗皇帝晚年在位的时候。

    其二,诗人李白什么时候在长安的?李白(701—762),曾经三次到过长安,即开元十八年(730年),30岁的李白第一次入长安。通过光禄卿许辅乾的介绍去拜访一向爱推贤进士的右丞相张说。天宝元年(742年)八月,42岁的李白在朋友元丹丘的推荐下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跨越两千余里赶到了长安。李白这次到长安,倒是得到了玄宗的接见,也被擢为翰林大学士,让他“随时待诏。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54岁的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可惜碰上的是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的事情。至此,可以确认的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定是李白第二次到长安的时候的。

    其三,李白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友人是谁?此诗仅仅是要表达规劝友人的目的吗?李白有一首诗写于743年的《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里的友人和本诗的友人是同一个人,即王炎,此人是李白第二次准备离开长安城的时候,在好友陆调设宴为他践行的宴席上认识的。王炎也是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并寻求官职。

    其四,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自唐朝以来就有以下四种说法。第一种,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第二种,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第三种,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第四种,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我们知道,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是八年(755—763),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第一、二种说法是错误的。至于第三种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是去长安做官。最后一种说法也过于片面和绝对,也是不对的。至于课本注释说的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也是不正确的。我以为李白这首诗就是要借送友人王炎入蜀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那块垒也必定与第二次到长安的不如意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所谓的课下注释只是一个简单的提示,这种提示存在很大的概括性和片面性,不可不信,也不必完全相信,何况备课绝对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的教学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qq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