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万维刚解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一、苦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我们要吃饭,要谈恋爱生孩子,要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声望,争取更多的生存权和生育权。所以自然给人类做了三个设定:
(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
(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
(三)对于前面两点,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
自然根本不在乎我们人类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得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
所以,“苦”就是“不满足”
二、烦恼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而这些编码可能出错。
错误一:环境变了,编码没有变。错误二叫“假阳性”。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是错觉。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可能是“空”的。
三、无我
所谓“无我”就是,我们自己并不存在。
“五蕴皆空”中的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指的是人的身体。
受蕴:人的基本感情,如痛苦、高兴、担忧;
想蕴: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
行蕴:我们的精神形态,也就是想法和行为,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
识蕴:人的意识
五蕴都不是自我,“真正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了:我们大脑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而且我们经常自己骗自己。
四、无常
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自我模块、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
“模块论”给佛陀说的“无常”,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人并没有恒定的自我,人在不同时刻其实是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求偶模式说了算的时候,你是一个形象。自保模块说了算的时候,你是另一个形象。
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是感情。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而且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他们给我们出的注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义。你被”他们“迷惑,他们不是”你“,这正是佛陀说的”五蕴皆空“和”无我“
五、冥想和正念
冥想和正念都是为了达到专注,佛学有一个”正八道“,第七就是”正念“,第八叫”正定“
正定:及时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这是”正定“。在内观中,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是基本功。
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你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可以吃饭的时候专注地体会饭菜的味道。
冥想的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更高的层次,能把自我和各种想法全都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向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