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由四生出六道,缘化五蕴着众生。
月照荷塘现空轮,静色无心秀万青。
甘露遍洒旱枯地,雾晓重天待鸿阳。
妙声传诵出云岫,霞道万丈撒金辉。
——题记
随着《金刚经讲义》阅读得不断深入,自己不断体悟着金刚经所散发着我佛的悲智之心。在百千万亿劫中,身为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听闻金刚经,实属不易。佛学作为修身的一大法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人误解、诽谤,甚至有所偏废。而所谓真理,亦是在这历史长河的存废之中,不断彰显着自己的光辉。
学佛,第一要义在于信心,也就是在于有所信。佛学,不是所谓的宗教,只是教世人为人处世的善知识,一种教诲罢了。世俗宗教,在于神化创始人,在于宣扬于天听命的世俗教旨,在于摆正自己为精神领袖正派一方的教派地位和权力。佛学,通通不在此列。因为,一切皆空。那么,这就意味着佛教徒都是缩头乌龟了么?并不是的,面对黑暗,也要彰显自己的正面实力,讲究以正化邪,这才是中道。讲究为了应对黑暗而一味忍让的,并不是真正的忍辱,只是因为有了怕出头会被影响利益这种私心,才说出来的一种怪招。看似真谛,实为妄言。现如今,很多寺庙都有着众人供奉着,但三宝何在?里面的和尚僧侣只会见钱眼开,不学正法,自毁佛道,为佛教开宗明义不齿。
学佛,第二在于体悟。所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在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中,每天不舍昼夜地布施,尤其是懂得如何对治,有智慧地帮助他人,更是一个世间难题。帮助化解危机,还要当作没度,没解决,自己看似置身事外,没有自傲之心,更是破除我执的一大难关。粗茶淡饭,已是不易;去除杂陈,难上加难。曾经,须菩提交流着须陀洹果之时,世尊便解释说,无实无虚。所谓执念、环境等,统统是自己固执认为实在的东西。然而长期看,相对而言,都不存在。在世俗谛上,佛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名词,但在圣义谛上,只有离言空性。只有一切皆空,虚无境界。虚实只是我们人造的东西罢了。一个原因,为了人类自身的认知欲望。那佛学就鼓励我们回到原始社会,去学习无知的自然状态了么。也不是。知识,归根结底是要清空和更新的,有了它,本身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达到我们究竟到彼岸的状态。
此外,见众生,即见我。众生不过是我们自己对外界地投影罢了。自己什么毛病,看看他人就知道了。看似众生和我有差别,实际上都是同族同宗,一物所生。所以没有傲慢和偏见,只有宽容和谦逊。对于其他所谓低等生物,也能够有所爱惜和珍惜。同住地球村,才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和平共处,世界大同。
佛学,对于个人修行有所帮助,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上能算是利器么?算是的。昔日,梁武帝之事算是世人皆知。但是不管是封建时期的史官秉承儒家至上家国一体的原则,还是新社会时期唯物史观的影响,故意隐没其修佛本心,没有给梁武帝一个合适的评价。还原历史本身,一个出身世家望族,能够不近女色,前期还这么励精图治的明君,会真的不理朝政心不安于百姓么。不会的。更多可能,在于国运使然和偏离中道。以及佛学进入世俗社会中免不了要与其他学派争取权力的必然过程罢了。
再好的宗教和教义,也要好的信徒贯彻。一旦脱离了原来原教旨的初始条件,任何温顺的学说都有可能变成精神恶魔。反之,不脱离教旨,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妄加想象和实践,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神,就会是“精神原子弹”。在学派实用的中国,这就是必然,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