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法定假日对于上班族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大多数小家庭的主妇都会选择婆家一天,娘家一天,自己家里一天。三个“家”即使离得不太远,单是频繁更换场地就足够折腾的了。对于重视礼数的中国家庭来说,不仅要回家看看,而且要买些礼物回去,就是不带礼物,微信红包也是要发发周全才好意思见面说话。
按理说,节假日是用来暂时休息、调整身心的,但事实往往是放假比不放假还要累,东一趟西一趟,忙得脚不沾地,两眼发晕。
尤其是微信朋友圈里,更是万众一心的感性狂欢。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眼花缭乱的节日小视频,应接不暇的祝福表情图,千篇一律的问候语,纷至沓来,填充着节日里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有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
每次到这样的节日,我都会犹豫,要不要向亲朋好友发出我的问候。如果发,是用现成的表情图还是用公共的祝福语,抑或是自己写一个可以群发的问候语。犹豫的结果常常是自己写一个,然后群发出去,这样用心一些的效果其实也不太好,说到底还是尴尬:人家不回复吧,感觉不好意思;回复我吧,也是最简洁的几个字,或是谢谢,或是同乐,或是很开心。
我一次又一次反思,这种节日问候的价值和意义,反思的结果是没有太大意义,多数是浪费了宝贵的节日时间,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让本来轻松自在的节日变成了形式上的繁华和实质上的落寞。
节日这天,我们往往要去超市购买食材,准备一顿丰盛些的中餐,作为庆祝节日的重头戏。去超市的路上车水马龙,超市里摩肩接踵,到处是车的海洋,人的潮涌,购物回来直接奔厨房而去,几个小时的忙碌之后,是全家人的美食时间,杯盘狼籍过后需要彻底清理厨房,没有个把小时是无法让厨房恢复原状的。
最后一次用毛巾把手擦干,已是下午两三点钟了,稍事休息时拿起手机,数以百千计的留言问候赫然在目,一时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样才能一一回复,发语音的我基本没时间听,直接略过,如此忙碌的节日哪有时间一条一条去回放啊!单独发祝福语的有好多,不回复该有多不礼貌,于是写一条可以群发的祝福语一一复制粘贴,予以回复。对于那些五彩斑斓的节日表情图,也只能挑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再发上去,表示“我已打卡”,即便是这种形式主义的问候,也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的,有些表情图实在不令人满意,发出去不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
我感觉到了节日的疲累与无奈,有“我”的群里要不要发声,成了一种苦恼。别人都有动静,你没动静是几个意思呢?高傲还是自卑?高冷还是自闭?
不发声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不是上述种种,而是大家差不多都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了。即便真想去问候一些亲戚朋友,也因为彼此忙于应付朋友圈而不得不作罢,实在是有心无力。我常常祈求那些节假日没有收到我问候的亲人朋友能够谅解,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绝不仅仅在于少数节日里的那些问候与祝福,平日里的联络与走动才是情意的试金石。
也是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我第一次没有编写节日祝福语,没有坐在那里对着通讯录一个一个地按下发送按钮,我怕打扰了别人的节日生活,也不愿收到应付性的回复语。
我选择了安静地陪伴眼前的亲人:专注地倾听他们说的每一句话,用心地在厨房里为亲人准备节日的餐食,陪着小孩子读书学习,和父母亲人聊聊家常……我把手机放在了一边。
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与乐趣,但一旦不能把握,人就很容易沦为工具的奴隶,失去自我而不自知。
节日的夜晚家里格外寂静,亲人们都因为一天的忙碌和兴奋而疲累了,他们早早地进入了梦想,带着节日的喜悦和团圆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