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磨砖岂能成镜邪?
马祖最初修佛时,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就是天天静坐苦思。怀让禅师看他很用功,觉得是一个可造之材,就在他旁边打磨砖头,刺耳的声音让马祖很是烦躁,就问禅师,“你在干什么?”禅师告诉他:“磨砖,想做一面镜子。”马祖很吃惊,说:“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打坐怎么能成佛?”

一语顿悟,马祖不再打坐,而是跟着怀让禅师研究禅宗佛法,最终成为一代禅师。
我为怀让禅师的智慧点赞,是他的点拨让马祖顿悟,让马祖不再做无谓的付出和辛苦的坚持。
磨砖岂能成镜邪?可以说,砖有广泛的用途,铺路,砌墙,盖房子……一座座高大壮丽的建筑物因它而起,它是托起美丽的基石。但是砖不能成为镜子,是因为砖的本性不可能成为镜子,即使磨过几百年,也不会有明亮出现——方向错了,再努力地坚持也是徒劳。
打坐怎能成佛?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一位位佛陀静坐在佛龛上,却没有看到成佛之前,他们的锻炼:舍身食虎,割肉喂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打坐只是作为佛的存在形式,只是形式,并不是打坐会成为佛。因为有了怀让禅师的指点,马祖认清了自己,改变了错误的做法,踏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错误的坚持呢?只因为所谓的才艺展现,有多少孩子被紧紧捆绑在各种兴趣班的路上,在痛苦的坚持?只因为追求一些虚无的利益,有多少缺乏实际检验的策略在错误地推行。有几人能遇到智慧的点拨,又有谁能够果断地改变原有的做法?
邻居的女孩,阳光好动,腾挪跳跃,犹如敏捷的小鹿,可是硬是被家长带上了画画儿的艺考路。本就活泼的性子怎么能坐得住那小半天的时间?老师教导,家长训斥,孩子也痛苦。也有朋友建言,让孩子换一条路,不练体育去学习舞蹈也好啊,家长说:“那些哪有画画儿来得沉静,女孩子就得文静些。”固执的父母,一味在错误的做法上坚持,带来的只能是失望。
我有一个学生,一米八的大个子,壮壮实实,就是听不懂老师讲的任何课程,于是上网玩手机,每天浑浑噩噩,不知所为。他说:“我在这里每天无所事事,也很痛苦。我知道我不是读书的料,我想出去锻炼锻炼,也不想在这里耗费生命,可是我家长的态度是不参加高考誓不罢休。”唉,又是把错误坚持到底的家长。
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让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绝对地指导支配权力,可是支配的家长永远也不知道被支配的那个孩子的痛苦,被支配的孩子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痛苦,因为决定权在家长那里。所以,学校里总有一批家长不会管,老师无力管的学生。
其实,作为家长,可以换一种方式,给孩子一个新的开始,给家长一个新的希望,为什么非得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耗费生命力呢?
我想:给那些条件优渥的孩子一些体验式的锻炼,更能让他们珍惜身边的美好,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十七八岁的孩子,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梦想天真。
学生甲:我能够养活我自己,为什么我的父母还那样管束我?
学生乙:给我一个店,我也能打理得很好,比我父母做得好。为什么他们就不放心?
学生丙:当网红,送快递,哪个生活都很好,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苦苦读书呢?
他们还是童话里的那个神笔马良,以为什么东西只要有画笔一画就好,肤浅,不深刻,不懂得生活的残酷。唯有让他们到生活的大熔炉里,经历火烧水淬,经历风吹雨打,才能深刻地体会生活的不易、创业的艰苦、工作的不如意,才会让他们幡然醒悟。
那些在教室里读书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只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会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认真高考。
几年前我的教室里出现一个超龄复读生:他原本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退学,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等到二十五岁时,方觉书读得少,能力不够,学历不达标,又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回到教室,重新学过。成熟、稳重,再也没用老师和家长操过任何心,用高度的自律和坚强地意志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
当初他十七八岁时,也没能认真消化老师和家长的劝导,等到后悔时,幡然改过。改变错误的方向,一切还不晚,还来得及。
其实,放孩子锻炼两年,并不影响什么,反而能让孩子提前成熟,理智,能够在磨练中顿悟,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顿悟之后的积极上进和幡然转变,是多少师长的语言也不能达到的效果。
就如同马祖修佛一样,如果当初怀让禅师去劝说他,告诉他禅坐并不能修佛,他一定会反感、抵触。但是怀让禅师的磨砖成镜就立刻让他开悟,从而停止了错误的做法,开始了另一条成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