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品读古诗,感悟人生

品读古诗,感悟人生

作者: 读书的羽丛 | 来源:发表于2023-07-15 22:19 被阅读0次

    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要读《诗经》?

    孔子在千年前的答案如今仍适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恣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长日落尽,夜深明月作晚灯,采诗官带着一路上的诗意满载而归,时隔千年,再度与你相遇。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一些诗歌其实自己很难揣摩出它的意境,尤其是蕴含其中的特别含义,而如果跟着解读,理解起来会好很多。

    看过一些拆解古诗的书籍,其中属《好诗好在哪里》这本更简单易懂。它的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硕士都靓,她同时也是文化自媒体“都靓读书”的创始人。

    在这本书里,有苦苦求索终究至死不渝的英雄屈原,有凭借一己之力成为北方霸主,一生戎马、毁誉参半的曹操,还有终身未仕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和“冷门诗人”李商隐……

    通过作者对古诗的拆解和品读,我们仿佛更加了解诗人与他们创作出来的诗歌,那些古诗读起来好像也更加有了生命力,变得生动起来。

    一个人的出身,会影响什么?

    作者在讲到“三曹”时,发出了这样的沉思与感慨。

    出身不同,决定了曹丕和曹植长大后的不同境遇,如果他们出生在寻常的书香门第或百姓人家,也许长大后能够成为生死与共的兄弟。

    然而,这美好的幻想,一次次被命运打破,而人生没有办法重来,命运一次又一次,把他们推向了路的两边,让他们各自为营,注定难聚。

    一个人深浅无论经历多少繁华,拥有多少土地,无论是杀伐决断的君王,还是豪情壮志的诗人,当他成为生命垂危的老人,在病榻上,回头看曾经的一切,会发现一切不值一提。

    于是,曹操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安排身后事时,提出一切从简。

    他的儿子曹丕也是如此,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希望能够像父亲那样丧事从前。浮华戎马半生,到头来却什么也不能带走。

    被公认为“仙才”的曹植,前半生是不可一世的才子,而后半生是哀叹乞怜的陈王,这一生坎坷颠沛,让人唏嘘。

    细细想来,我们谁的人生不是如此,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离开时亦不能带走丝毫。

    浮生似梦,为欢几何?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谁不曾有过纠结往复?想“卷”,“卷不动”,想“躺”,又不甘心。

    曾经“猛志逸四海”、后来洒脱恬淡的陶渊明,也曾经历过追寻与忍受,在青壮年时期不断地自我周旋与沉淀,时官时隐,忍受内心的反复拉扯,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与安宁归宿,“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浮生如梦的现实中,中找到自洽的方式,那该多好。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或正在追寻和苦苦探索,不如到书中、到诗歌中,看一看他们的或洒脱或逆境人生,学一学他们是如何自洽的。

    作者对诗人和诗歌的解读,无不启迪着我们的人生,“当你我风尘仆仆地大步走过世间,经历过求之不得、事与愿违、理想陨落,才能意会分毫杜甫到伟大。”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通过作者的讲解,我们看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白居易对湘灵的思念。

    在作者的解读中,我们品到柳宗元诗中的万千孤独,读到了陆游在寒雨天写出诗句的可爱之处……

    一首首历久弥新的诗歌,在作者的独特解读下,穿过千年时光,在我们心中回响。

    年代久远的历史是难以磨灭的,虽然没有相机与录音笔,却有人用血泪化作笔墨,一字一句将那些岁月镌刻于时光之上,流传至今。

    苏轼一贬再贬后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柳宗元孤寂中的《江雪》,刘禹锡身处低谷却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们的乐观与坚毅,无不鼓舞着我们。

    正是有这些诗歌的存在,让我们在人生感到寂寥、遇到悲苦、跌至谷底时,也能获得力量,重振旗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古诗,感悟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di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