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很多事情的顺序,我们都弄反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所热爱的,不再是事物本身。一些反而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会很容易影响到一个人对整体事物的判断,也就是所谓的“一叶障目”。
比如说最近上映的《你的名字》,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都是围绕着导演是否借鉴了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剧情有没有bug、这几十块钱花的值不值之类的问题,我心里就突然钻出一个声音,一直在说:反了,弄反了。
忽而想起小时候看电影,我家住在单位宿舍的三楼,楼下院子里拉开一块幕布,黑白的人物就在屏幕上动了起来,电影里的对白能让整个院子变得热闹。那时候的人没那么多讲究,小孩的吵闹,汽笛的喧嚷,或是旁人偶尔的打断,都不会影响自己看电影的情绪。
当我们把看电影只当成一种娱乐,而不是想着去得到什么时,我们所能得到的,可能就会比期望中的要多许多。
也许是现在人们的时间变得贵了,我们总怕花费了时间,到头来却做的是一件无意义的事。那种焦躁、挫败的感觉,常常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急于盖棺定论,甚至形成误解。
相比于其他,我更爱事物本身。就比如看电影这件事,我不想花费时间去想自己是否真正懂作者表达的意图,也不想去琢磨导演都使用了哪些新的拍摄技巧。
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什么形式,最终还是为内容服务的。能撩拨起观众感情,能让我产生代入感,从头至尾不出戏,事后还想再说点什么,就是好作品。
这样的判断标准,简单粗暴,却也是最直观最本能的反应。一部电影,从导演拍摄完成,再送到观众眼里,所表达的就已经不是电影本身了。它所传达出的情绪、产生的影响,完全是不可控的,甚至跟导演最初的意图相悖。
所以,我一直以来比较相信的是:我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炫技、不浮夸、不故作高深去深层次分析。走进一部电影的情绪和氛围里,去站一站,想一想,泡一泡,然后再出来,那就是我的“有所得”。
关于《你的名字》这部电影,我所得的是一种淡淡的怅然若失的伤感。这种感觉已经消失很久了,能在一部电影里重新被唤起,对我来说是种不错的体验。
每个人的心里,一定都动过这样一个念头:希望穷其一生,在茫茫人海里找到那个对的人。TA出现时,你就知道是TA。你会欣喜若狂,你会泪流满面,你会急于知道TA的名字。
新海诚的电影,抓住了这个点,也就够了
我先后看过《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以及《你的名字》,让我记忆最深也最喜欢的,是《秒速五厘米》。可能是,求而不得是每个人心底的遗憾。那种遗憾就像酿酒,越陈越珍贵,也越醉人。
我仍记得那个故事带给我的感觉,那种意料之内的心痛。存着一丝侥幸,看到最后发现“果然如此”时,竟然比那种让人恍然大悟的结局还要难过。
将每个微小的细节和情绪放大,让观众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这是日本电影的成功之处,也是新海诚的特点。
喜欢新海诚这么些年,在心底渐渐将他当成一个老朋友。在看到《你的名字》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时,我突然长吁一口气。这些年,新海诚的作品一直在表达着在都市生活中追寻、求而不得的淡淡哀伤,直到《你的名字》有了个美好结局。
像一个有心结多年的人,突然将心结打开了。那种通体舒畅的感觉,既让人感到意外,又觉得是生命走到某一阶段该有的圆融。
说到这,很想引用梵高的一段话表达观影感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的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当你念起某个名字,心里产生悸动时,会不会觉得,那也是件美好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