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历史比较悠久,而名气却不大,仅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闻名,还渐有没落的趋势。母校的食堂也没有什么特色,也谈不上什么物美价廉,像北航的那种四块钱的早餐,更是一次也无。五年的食堂生涯,终于让我产生了厌学心理,从而放弃了一次深造的机会,至今仍耿耿于怀。如今趁着《舌尖上的中国》东风,来扒一扒曾经的趣事,只是不知道现在的饭菜是不是仍然重复着昨天的味道。
那时的食堂分为三大块:小吃,主饭厅,小炒。后来又在二楼搞了个快餐部,悲剧的是快餐部的饭菜质量太过优秀,不久就被勇敢智慧的同学们吃垮了,这也充分证明:食堂的饭,绝对不可以太好吃!!
大家可能会奇怪,饭菜的质量好生意应该蒸蒸日上啊,为何能被吃垮呢?其实,这也不能怪同学们太狡猾,实在是中国的某些传统——插队——太坏啊!自从快餐部开业以来,大家很快发现那里的饭菜虽然价格偏高,但绝对可口超值。于是,一部分勇于消费的同学便涌上了二楼。老板也欣喜地发现,这部分的同学居然越来越多。很快,打卡机前由可支网罗雀变为水泄不通了。一到饭时,无数只手高举着无数个搪瓷碗,如潮水般涌向窗口,很快将打卡的小姑娘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于是,有的人卡打了,等到了饭,而有的人则怒声喝问:为什么他比我后打卡,却比我先吃上饭?伙计们哪分得清真假?本着息事宁人不耽误正事的原则抓紧给人家打一份。就这样,听说老板学期底盘了帐,发了伙计们的工资,就穿着一条大裤衩,靸着拖鞋跑路了……
楼下的窗口要比楼上的有经验的多,绝对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你打卡,是不会给你打饭的。如果你与老板混得熟了,便可以开个帐户,省去了排队打卡的麻烦。只要能从人群的外面挤到里面,想吃什么吆喝一声,里面便递了出来,然后潇洒地说声“给记帐上”,接着就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里挤出来,优哉悠哉地跑一边吃去了。但是这样双方都是有风险的,谁也保证不了有没有黑心的老板会把一块三角饼记成一块肉馅饼,把一块肉馅饼记成两块,甚至再给你加个鸡蛋。不过,老板的风险更大,他们只能把宝压在运气上,无一不希望同学们个个生就一副忠肝义胆,坚守着绝不赖账的高尚情操。曾经有一位童鞋,老板跑到班里跟他好说歹说,他就一副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神情。事后他还愤愤然地说:把事闹到班里来,不给我面子我还给你钱?没门!!这样的一幕,常常在放假前上演……
童鞋们与老板的斗法中看似风光无限,其实不尽然,买的哪有卖得精呢?整体来说,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无利可获的。
记得刚进校不久,天气正热得紧,我们几个喝完了第一碗稀饭,竟然还想喝第二碗,就一起到一个小吃的窗口。刷了卡,递了碗进去,结果等碗再递出来,只见几粒可怜的小米寂寞的沉在水底。大家都震惊了:农夫果园,莫非让我们在喝前摇一摇?仗着人多,我们自然要问个明白。那老板阴阴一笑:稀饭稀饭,不稀能叫稀饭?一时间,牙齿掉落一片。
小炒们一般只负责炒菜,不插手主食的生意,算得上所谓的术业有专攻了。但那菜炒得质量确实有高低,高的是可以吃的,低的……卫生也有商榷的余地。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合伙吃饭的炒了一份青菜蘑菇,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那时,蘑菇这东西,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便从青色中专挑灰白色的吃。吃着吃着,夹到了一块埋了一半在青菜里的蘑菇,先拽了一下,没拽动,心中纳闷着又用了一下力,便将其夹了起来。初时感觉这片蘑菇确实很大,形状却略有不同,稍嫌变异了些。定睛看时,善了个哉的,那哪是什么蘑菇,分明是一片抺布!
这些窗口里面最好的要算主食了。早晚饭一色的馒头,中午则是米饭。那馒头实实的出名,个个饱满圆润,颜色纯正,吃着口感好,有嚼头,不仅在食堂里经久不衰,还走出了学校,走向了市区的大街小巷,不能不说是我校对周边居民健康成长的一大贡献。米饭则是放在大铁盒子里蒸出来的,然后被划成一个个方块,一块四两。那米颗颗晶莹,粒粒剔透,看着就让人舒心,吃起来更是爽口,不干不腻,微微有些粘性。自从毕业之后,就再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米饭了。只可惜米饭不能存放,亦不方便运输,否则定与馒头成为母校的两大招牌。
母校的饭虽然不怎么样,但却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学子,扎根于基层的教育事业。而在食堂里呼朋引伴的饭友情,更是串联着天南海北的沧桑!
毕业后,因事回过几次母校,便到食堂附近转了转。第一次适逢食堂施工,后来再看时,那里早已面目全非了。
往事已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