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日子都是特殊的日子

作者: 陪一颗心长大的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7-10-12 10:48 被阅读56次

    死亡,一直是个让人想逃避,但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在前面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我也接触过家里老人的死亡,但从未有深刻的体会。如果说有,那也是停留在浅浅的记忆长河里。

    一、温暖的奶奶

    奶奶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小时候每年冬天,她总是会偷偷塞给我两个刚煮的鸡蛋,让我既可以保暖还可以吃。她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世的,那会儿,我似乎不懂死亡的意义,她出殡的那天,也没体会到悲伤,只知道随着大人们磕头,按照习俗的步调来完成送行。

    直到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正在上科学课,班主任来通知大家明天春游,全班一片哗然,大家都兴奋地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前桌的男生回过头来说:我要让我妈妈为我准备很多好吃的。我竟听成了“我要让我奶奶为我准备很多好吃的”,因为方言里妈妈和奶奶的发音类似。

    那个当下,我大哭了一场,把周围的小伙伴和老师都吓住了。至今,当我回想起那个画面,仍然觉得很有感触,原来那份情感,那种对于逝去的感伤一直都在,只是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去表达。

    二、能干的外公

    外公离开的时候,那会儿我正在上高三,学业的压力让我好像失去了感受的知觉。只记得那会儿,几个阿姨们哭得很伤心,我和几个表弟表妹因为学业只送到了一半的路程,然后就被直接送回学校念书了。只有每次家里人喝酒的时候,才会想起外公曾经也是多么的喜欢喝酒啊;偶尔也会从父母口中听说年轻时候的外公是一个对数字很敏感的会计,别人都需要出去苦干才能挣够工分养家糊口,而他只需要坐室内和数字打交道,就可以拿到足够的粮票。也因为外公的缘故,妈妈才得以被保送到当地最好的高中就读,而至今妈妈说起这段过往,也总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感恩和幸运。

    三、幸福的爷爷

    爷爷离开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哭。那年他92岁,离开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因为他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吃苦;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可接受的结果。我陪伴着父母,经历了所有料理后事的过程。在等待火化的过程中,大家都很平静,同辈的表哥表姐们讨论着如何将日子过得更好,长辈们则嘱咐我们要劳逸结合,平时不要一味扑在工作上,更要注重身体健康,最好都跟爷爷一样长寿。

    四、亲爱的自己

    这么多年,很幸运自己一直还很安全;相比较死亡,似乎更难以承受的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的老去。特别是最近在读的岸见一郎《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和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让我感触颇深。一直以来,“健康是1,其他是0”,这个理念一直是停留在理性层面的,真正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是今年暑假陪伴着爸爸去检查心脏问题,才发现他真的老了,接下来伴随而来的更多的是悉心照顾和陪伴。

    也许,相比较死亡,更让人恐惧的是疾病。其实,每次不管去医院体检,还是陪家人去医院做检查,都有一种本能的让人想逃离的冲动。而最奇妙的事情是我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学医的,一个是学心理的,都是治愈系,哈哈。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爱家人,更好地享受生命,真的需要好好重视起健康来。

    这里,推荐台湾郑慧正医生的四个80分自我管理法则。关乎健康的四件大事(NESS)——饮食(Nutrition)、运动(Exercise)、睡眠(Sleep)、减压(Stress reduction),每一项按照时间顺序细分为前、中、后进行综合管理。且每一项不必要求都做到100分。爱吃美食的你,如果能用运动去平衡,那就无妨;运动不足、睡眠不好的你,那就设法减压、用清净饮食调节身心负荷。这种弹性、轻松自在的做法,深得我心!以下附郑医生推荐给李开复的NESS健康管理法。

    来自李开复《向死而生》

    每一个日子都是特殊的日子。

    愿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健康,静下心来及时感受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

    也许这就是活着的美好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一个日子都是特殊的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hn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