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影评一一《绝杀慕尼黑》

影评一一《绝杀慕尼黑》

作者: 清风_288c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15:01 被阅读0次

          这是一桩篮球公案;

          这是一场奥运决赛;

          这是一场精神与技术的竞技;

          这是一场过程重于结果的篮球盛宴。

          电影拍的很不错,基本还原了当年赛事的主要事实。情节与人物性格互为衬托,人物情感刻化的很丰富,无论是竞技精神,还是内心世界,无论是美国的自负蛮横,还是苏联的隐忍励志,都表现得很细腻很到位。慢镜头用的非常好,关键动作都是3/4低摄影呈现,视觉冲击很强。

       

          作品把体育精神拍出来了,把鼓舞人心和激励斗志的思想根源讲清楚了,把苏联国家队当时面临的政治生态呈现出来了,把官僚主义盛行下的体坛政客思想分析透了。把一个虽有家庭悲剧却矢志报国,视篮球如生命,视师徒如父子,视荣誉如毕生追求的铁血柔情的伟大教练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作品全方位突出人物背后的故事,用故事推情节,靠情节讲故事,牢牢抓住叙事的主动权,紧紧扭住观众的感性认知推动情节,释放情绪,节奏感很强!音乐配得恰到好处,紧张又不压抑,激情不失乐感,与画面合适,与情节合拍。

     

          看这部作品的观众大部分应该是篮球爱好者,所以有点看门道的意思,看后都在讨论当时的裁判执法的问题。作为一名篮球裁判,很早在培训课上就听老师讲过这场经典的公案。

                我认为主要技术层面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30秒前的暂停是否有效。二是最后3秒时间明显不足,重启3秒底线发球。

              那一届奥运会的男篮第一次启用教练员用手按式遥控向工作台请求暂停、第一次用电子计时器人工回位3妙计时……当时比赛硬件条件太差,再加上台上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了黑色三秒的闹剧。

            现在比赛已经不可能出现这些低级的错误了!  准确的讲这是赛事管理工作的失误,裁判的现场判罚和执法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裁判手册是充许当场纠正错误判罚的,并且是鼓励及时纠正的。所以我认为:裁判员一直在执行规则,教练员一直在研究规则,运动员一直在破坏规则。

          电影里讲的与当时赛时情况基本吻合,但真实事件故事中的裁判、国际篮联主席、计时员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心态,很复杂。赛后美国对结果不服上诉、队员通过投票拒绝上台领奖、计分员成了以后的足协主席等等故事折腾的很精彩,有兴趣可以上网看看。

            若干年后,当初在现场支持给苏联队利好判罚的人说了一句真心话。他们表示:当时极力维护苏联队,一是因为规则需要,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不太看好苏联队,就是再给他们三秒钟他们也翻不了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最后说说美国的篮球,美国篮球的群众基础不亚于中国的乒乓球,美国篮球的整体竞技水平、赛事组织等工作标准远在国际篮联要求之上。他们为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这是至到今天都必须承认的。

            以前篮球竞技准确地讲,拼的就是速度、高度和准确度。电影中苏联教练很明显就是靠速度压制美国。现在随着训练和比赛进一步科学性,再加上观众对比赛观赏性的需求,力度也成为篮球对抗性的重要因素。电影中美国队员利用力度对对方主力队员进行合理冲撞和掩护打击,使赛场变得复杂冷酷,使篮球不再是绅士运动……

          我们有类似当年苏联男篮的精神团队一一中国女排,我们无比振奋!

          我们有类似当年苏联体育官僚的团伙一一中国男足,我们深感忧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一一《绝杀慕尼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ib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