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自律第二天,如果说昨天的方法是总纲,那接下来一个星期的每一天都只是为了帮助你彻底领悟其精髓。
相信如果你有按照文字手术步骤进行改变,你会遇到下列问题:
1.首先第一步就无法正确做到,这一步是要让你对自己遇到的两难境地做一个分类。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两难问题,就不适用于此方法,两难境地指的是自身意志与事实之间出现撕扯。
这时候做与不做其实由不得你选择,因为一切的前提都是自律。
所以一切行为都是为自律服务的,以变优秀为最终目的。
反之,如果只是单纯的想发泄欲望,那你大可不必看这文章。
因为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先出现心理撕扯,让理智出现来平衡自己的冲动。
然后才是方法的第一步,分类。
所以,你想变优秀的决心大小直接影响到你能否自律成功。
2.第二步是要放弃自己错误的执念,想毫不痛苦的实现自律是不可能的,我也提到过这是顺序问题。
顺序问题的意思是,你必须先付出努力让自己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将自己从原来颓废消极的轨道拉出来。
懂吗?
这个宇宙是符合熵增定律的,想要恒定的状态,就必须有能量加入。
你不可能不吃饭就活到80岁。
3.第三步,这一步至关重要,是整个方法的核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甚至可以只进行步骤三就能实现自律。
这一步是要求你认真思考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后果,其实就是帮你找到动力与阻力。
几乎可以拉开一个单章专门讲这一步,不过没什么必要,大家时间都挺紧的。
简单说一个知识点,人是不可能想象出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的。
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想出来的每一个物体都是由你“见”过的东西组成的,这个见字打了引号,因为不一定是用眼睛看到的,打个比方,那些组成你想象中的物体就是你的物体素材,而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等都能给你提供素材。
先天盲人也能通过触觉和听觉大致在脑海里构建出人的模样。
讲这个的目的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你无法想象出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情绪和感觉。
所以在思考做这件事会形成什么后果时,最好的思考方式是,身临其境。
想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件事情或者快要完成这件事情,此时你的脑海里会反馈给你许多经历过的情绪和感觉。
它们就是你的动力。
举个例子,还是洗澡问题,到第三步的时候思考后果,我会这么思考,首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尽量让身体也回忆起洗完澡时的舒爽,你脑海里会出现你洗完澡时的画面。
给这个画面注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洗完澡后身上的香味,走在路上自信的样子,这个时候已经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只有一半,因为我们不可能就这样体会到真正的洗完澡时的感觉。所以还需要通过回忆具体事例来丰富情感,完成最后一击。
回忆的思路是,相似事件。
洗完澡后的自信感,舒爽感可以近似为一种成就感。
所以可以回忆自己以前做过的让自己感觉到成就感的事情,然后告诉自己洗完澡也会有同样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自我改变,自我拯救,来自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这是文字手术改变心态最重要的一步,它让你变得比以前更积极。
这个时候只需要完成下面的步骤就能形成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
你就能把自己从颓废消极的轨道中拉出来。
4.这一步思考如果要做,那么第一步是什么,带着刚才产生的动力,很容易能完成第一步。(不多讲)
最后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能很好的分割任务,也即完成单项任务时没有获得成就感。
这个问题如果不处理好,方法大概率可能失败,这是支撑你行动的燃料。
还记得一开始的那句话吗?
自律问题永远是心态问题,同样这里分割任务也是心态问题。
你需要建立一种认识——无论怎样,你在开始行动第一步时已经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你已经步入正轨。
你要在脑中形成一个进度条,并且这个进度条不能以数字形式出现,而是以具体画面出现。
为什么不能以数字出现,做个实验就能让你明白。
现在马上去洗碗,洗之前数一下碗的个数,并且在洗碗过程中数自己还剩多少碗要洗。
如果有20个碗,可能你在数第五的时候就崩溃了,因为和20比起来,5这个数字太小了,导致完成任务看起来很漫长。
可是如果你只是用肉眼直观的去观察自己已经洗完多少个碗,你会发现自己居然有一些成就感了,而且随着碗越洗越多,成就感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量化差别效应。
不同的量化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总之,你需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成就感最大化的量化方式。
原则是尽量不要与数字有关。
其实这一步是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一步,会让你下意识关注已经获得的成果,而不是执着于没有完成的任务。
(本来计划21.30发出来,可是为了调生物钟,今晚要在20点之前上床睡觉,又怕忘记。所以在想起来的时候就立马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