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的班主任发的一条朋友圈,让我思考了很久。
老师说,期中考试过后,班里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或者排名靠后,备受打击。最近这两周请假回家,想要走读的孩子不在少数。更有甚者,一些孩子的父母向老师求助,说孩子心理压力太大,需要心理辅导。
老师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孩子在原来的学校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收到过太多的掌声,从来没有体验过失败的滋味。二是多少有些虚荣心在作怪。有些孩子不能容忍别的同学成绩比自己好,害怕被同学超过。所以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压力山大。
老师说,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不能只看成绩。对于这些优秀的孩子们来说,要享受努力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不要过多地纠结最后的结果。在自己不遗余力地努力之后,也要允许别的同学比自己强。
老师说,不要纠结成绩和排名。因为再好的学校,再好的班级也会有倒数第一名。抛开成绩和排名,那些在求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吃苦耐劳、敢于挑战、愈挫愈勇、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等优良品质,才是孩子们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老师的话其实,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关注过程的人。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一向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完善。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孩子去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而关注结果,关注成绩和排名,就免不了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跟别人比较大多数时候正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如果我们家长只在意成绩和排名,孩子的心思也都会放在这些上面,根本无心学习本身。只有我们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孩子才有可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我们家特别注重对孩子学习过程的管理。长期的实践让我和孩子都深刻意识到,只要把过程做好了,结果一般差不到哪里去。
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也总结了两个在“内卷”大环境下,不让自己焦虑、保持心态平稳的小窍门:一是要永远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人比自己优秀很正常。二是要永远保持自信,通过努力,自己也一定可以很优秀。
成绩不是孩子求学的目的,那些在求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品质,才是真正可以帮助孩子们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东西。
教育有个重要的功能叫做筛选。经常会有家长和孩子疑惑:明明很多学科知识我们将来用不上,为什么初高中阶段还要让我们学习八九门的课程。其目的就在于筛选。就是要用这么多的课程来磨练孩子们的意志,筛选出他们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不要太纠结结果。告诉孩子,要专注于学习过程中每个问题的解决和每道题目的解答。“每做一道题就有一道题的收获,每前进一步就有一步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