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分享的是宽容待人和放大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从身口意业中解脱,你会摆脱烦恼的纠缠,因为你计较的只是一件事,你当时只活在这件痛苦的事中,没有剥离痛苦,但是你若心念收回,出离局中,站在局外,你会看到包括对方和自己的整个世界,或者你可以看到更美好的东西,比如在你身边的帮助你写字的笔,美妙的茶,明媚的阳光等等愉悦的事情。试问活在自己的情绪中更美还是活在感恩当下的一切中更美,其实都是心的作用,既然可以调整为何不洒脱,有些不顺和不健康其实是原来的业障遇到了合适机缘变现了,如果再继续它那业障岂不是没完没了的折腾人了?
格局大的人,不解释,不纠缠,不责备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作家何权峰曾说:“气度变大,抱怨就变少;胸襟变宽,路就变广;格局够大,问题就消失不见。”
人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
格局小的人,容易在琐碎的小事中沉沦。
格局大的人,不解释,不纠缠,不责备。自在沉静,豁达从容。
01
不解释,种境界
看过周杰的一个采访,当时周杰在排练《北京法源寺》这部话剧。
记者和他聊起十几年前他和陈道明闹矛盾而被封杀的传闻。
周杰说:“陈道明是我师傅,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我师傅把我封杀了呢?”
记者问他:“为什么一直不解释呢?这些谣言对你的名誉是有伤害的。”
周杰说:“伤害就伤害了呗,知道的就会自然知道,不知道的人跟他说有什么用?”
周杰在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前,被屡屡造谣,但是他从未出面解释过。
专心经营着自己的农场,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而当年的各种谣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掉。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被误解,被误会。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别人嘴里有多少个版本。
如果总是在解释,那这辈子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浪费呢?
很多时候,沉默不是理亏,而是一种格局,一种境界。
东汉有个卓茂让马的故事。
开国大臣卓茂,功勋卓著,但是为人性情宽厚,仁义待人。
有一次他骑马出门,遇到一个人,非说马是他丢的。
卓茂问他:“你什么时候丢的马?
那人回答:“一个月前。”
而这匹马卓茂已经买回来好几年了。
明知对方认错了,但是卓茂却没有解释,把马给了他。
身边的人都不理解。
过几天,那人找到了丢失的马,将马还给了卓茂,并表示歉意。
卓茂不予计较,原谅了他。
事情传出去,大家都夸赞他敦厚仁慈。
古人说:“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比起解释,沉默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
一言未发,但却远胜万语千言。
当一个人不愿解释误会,反而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去背负。
这样的人宽厚仁慈,福泽也往往更加深厚。
02
不纠缠,是洒脱
陆游曾写过一篇《东坡食汤饼》的散文。
里面记录了苏轼的一件趣事。
苏轼、苏辙都被贬南方,在苍州和梧州之间相遇。
兄弟两人分外高兴,看到路边一个卖面条的,俩人一起坐下来吃面条。
面条很难吃,苏辙拿着筷子唉声叹气。
苏轼三两口吃完,看着弟弟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说:“面条这么难吃 ,你难道还要慢慢咀嚼吗?”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不舒心的人,不如意的事。
与其苦苦纠缠,不如果断放手。
越过去,往前走,着眼于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不至于辜负自己,辜负人生。
有个老人家以打铁为生,家里有个祖传的紫砂,天天拿着喝茶。
文物商人见到了,一眼就认出这壶出自名家戴振公之手。
于是和老人商议,以十万元的价格买下。
由于茶壶是老人祖传的,老人有些不舍,最终没有卖掉。
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文物商人想来老人家收壶,这次开到了二十万元,并且直接带来了现金。
大街小巷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来到老人家里,想看看二十万一把的壶到底是什么样的。
谁曾想因为人太多,有个小孩被挤倒了。
孩子正好碰到了桌子,茶壶掉在地上,应声而碎。
孩子的父母顿时惊慌失措,忙赔不是,说这么贵重的东西自己倾家荡产也是赔不起的。
然而,老人却并没有发怒,而是沉默了片刻,长吁一口气说道:“算了吧。”
碎了就碎了,反正又不能复原,纠结愤怒又有什么用的。
日子舒心,比什么都重要。
老人倒是洒脱,还是像以前一样卖菜刀、剪子。
据说他一直健康长寿,活到了102岁。
《笑傲江湖》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啊,要学会往前看,因为每一天都不可能再回头了。”
面对那些糟糕的经历,无能的愤怒,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大步往前,不要被其所累。
不纠结,不计较,坦然接受,然后略过。
格局放大,眼界放宽,人生的旅途很长,不必拘泥在一时一地。
03
不责备,是豁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士兵在一次激战之后与部队失联。
两个人在森林里艰难跋涉,过了十余天依然没有赶上大部队,而他们已经断粮。
只有年轻士兵身上还有一块鹿肉。
在一次突围之后,俩人刚舒一口气,年轻士兵突然中了一枪。
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泪流不止,并赶快帮他包扎伤口。
俩人一夜无话,都觉得求生无望。
而那块鹿肉谁也没有动。
第二天,俩人被部队找到,得以活下来。
事隔多年,那位受伤的战士杰克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
但是我却没有恨他,因为我知道,他独吞鹿肉,是为了活着回去照顾他的母亲。
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
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一代宗师》里面说:人这一生,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了自己内心的真诚与虚伪,也就懂得了尊重与理解。
见了天地之广,明白自己的渺小,也就生出一份豁达。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之苦,所以就懂得了宽容。
当一个人阅尽千帆,洞明世事,内心自然生出一种慈悲与宽厚。
对于别人的伤害与过错,就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和责备。
《三国志》里,刘备攻打雒城的时候,刘璋之子刘循率兵抵抗。
刘循坚守城池,刘备久攻不下。
军师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不幸离世。
城破之后,群情激愤,将士向刘备请命杀掉刘循。
刘备却说:“各为其主,又何错之有。”
最终宽恕刘循,放他回到刘璋身边。
刘备的大度最终触动了刘璋,率领益州百万军民,开城出降。
而得到益州的刘备,不仅很快俘获了人心,也有了和曹操孙权一较高下的资本。
属于刘备的时代,终于到来。
古人说:“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心胸宽广,仁慈厚道,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心量,更是一种格局。
唯有那些智慧通达的人,内心才不会打结,这样的人,才能容人,渡人。
阿甘曾说:“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慢慢知道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当一个人见过远山沧海,眼前的苟且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别人的非议,无谓的纠缠,内心的怨恨,一一放下。
只有这样,你才能轻装前行,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惩罚、警惕、告诫、忏悔,使它不再重复。
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与错误的念头,做个正正当当、俯仰无愧的人。
为何要修正错误的观念
人多半是或浓或淡的活在错误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恶重复下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就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而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肯责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宽恕。
我们不要长著眼晴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
即知即行 解行相应
即知即行,解行相应。光知不行,知就变成了无用知识,而没有用的知识装得越多,对你的人生、对你的智慧障碍越大。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着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着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避免继续"造业"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己"造业"。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着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着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劝告;而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改变自己 胜于改变别人
他非我不非。"佛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别人弄得是是非非,我们是不能有是非的,要做到如下的原则:"宽恕众生。"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骤,如此你才不会痛苦烦恼。
其实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我们的智慧就会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
释迦牟尼佛说:"降伏百万大军并不伟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简单地讲,学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
我们看看当今社会上,父母亲因意见不合而吵架,兄弟之间因小事而纷争,同学因对事情看法不同而起争执,同事间会斗争,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想症结在那里?该找找根本解决的办法。改变自己,不与他人计较。宽恕别人,改变自己;宽恕众生,快活人生。
佛门常说想要得福,想要觉悟,就得修行,其实修行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心灵的改变。
佛说:“境由心转,命由己造。”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境遇和环境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而改变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自己决定而变化。
而能够体现我们修为的地方正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有些人觉得自己在行善,做好事,却得不到什么福运,为何?
因为他们要么行为造了身业,如杀盗淫等;要么嘴巴造了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要么意念上造了意业,如贪嗔痴等。
因为不勤修自己的内心,所以很难会注意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于是便会在无意中伤害许多人,得罪许多人,自然自己的运气会越来越差。
佛教认为,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犯了身口意三业,做再多的好事也是“有漏之因”,再多的福运也会慢慢被消耗殆尽。
佛说,因果真实不虚,是事物客观运转的规律,因此,“所作业不亡,果报还自受”,善护三业,才能培福修慧,福报自然长久。
善护身业,不犯律仪
“律”是戒律,也叫戒条,是佛门弟子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而身业的三条重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仪”是仪表仪态,比如礼貌、礼节,不失礼等。
正如《大智度论》云:“诸罪业中,杀业最重。”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所有的罪业中杀业是最重的罪行,因为经常杀生会让自己的嗔心越来越重,整个人都变得暴躁易怒。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一起,整个人很容易就仇恨别人,诸多邪恶的念头慢慢地也会滋生,诸多罪恶的行为也就慢慢开始产生。
佛教常言“相由心生”,一个人杀生多了戾气就会展露在他的脸上,整个人看着非常凶恶,难以接近,不利于自己与人相处。
古今多少屠夫面相凶恶,难道是恰巧这类人都喜欢当屠夫吗?其实是因为杀生多了,面相慢慢变成如此。
而偷盗和邪淫,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前者犯法,后者遭人唾弃,若是两者皆犯,那避免不了牢狱之灾和众叛亲离的下场。
除了这些重戒,对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应当做到不犯律仪。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对于大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失礼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不礼貌,从而留下坏印象,讨厌自己,对自己敬而远之。
因此,佛教常说造了什么业,就得什么果。若是不善护身业,那么自己的身心就会慢慢被带偏,从而遭受牢狱之灾,以及身边之人的厌恶远离等后果。
佛教我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对生命保持尊重,才能生出自己的慈悲心,注意礼节才能提高自己的涵养和智慧,拥有了这样的品质,方能施善于众人,获得别人的好感,从而培养自己的福气。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句话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国家灭亡,语言产生的影响,其实非常巨大,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善护口业。
口业分为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指的是说谎骗人;两舌是指搬弄是非;恶口指恶语伤人;绮语指的是花言巧语。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措辞,千万不能犯这几种口业。
说谎多了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搬弄是非会惹来别人的厌恶,恶语伤人更会引起仇恨,花言巧语会让人觉得自己品行不端,过于浮夸。
这几种口业对于自己的生活都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在别人失意的时候,讥笑或者打击别人,会对别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更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从而产生争执,招来是非。
没人会喜欢嘴巴不留德的人,这样的人,生活中只会给予别人打击和痛苦,势必会遭到身边所有人的远离,交不到什么朋友。
而且经常恶语伤人的人,内心的阴暗也会慢慢变大,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失意就拍手称快。
这样的道德观念其实是扭曲的,慢慢发展下去,自己一定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走远,养成非常差的品性,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口业越严重,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自己的思想和品德都会变得扭曲,因此生活中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言语。
在人际交往是语言是一门艺术的学问,也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善护口业会让自己的情商和智商都得到发展,在人际交往上如鱼得水,福气连连。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佛门弟子在修行中,都要注意时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修学的根本,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的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太多。很多人贪恋人间的一些享受,从而放不下名利富贵等等牵绊,心也就不能清净。
佛门常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话告诉我们,因果真实不虚,福祸不是凭空而来,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把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意念决定了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言行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许多人犯错造业,正是因为经不起欲望的诱惑,起了执念,进入了人间贪嗔痴慢疑的境界中,没有底线。
这种人习惯不择手段苦苦追寻各种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然而,在无尽的追寻中自己犯的错也就会越来越多,无法挽回。
因此,《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句话是指心中不受物欲的牵绊,才能没有恐惧和妄想,从而达到圆满的境界。
生活中一定要善护自己的意业,做到内心清净无染,生活中太多的执著该放下就放下,放下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智慧。
佛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内心清净了,生活中的烦恼是非,也就离自己远了,福气自会来临。
生活中的有福与没福,其实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来自于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做的“因”而成的“果”。
因此,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善护三业,提高自己的涵养,收获别人的好感,提高自己的心境,才能智慧与福气双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