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明清话本小说里的酸腐文人,越是才疏学浅,越有个附庸风雅的毛病,本来很是瞧不起此类人等的做派,没想到如今的自己好像也做出了类似的行径。
前几日与人闲聊,偶然听到国学大师钱穆竟然安葬于我所工作的这座岛屿。钱穆先生的大名,虽如雷贯耳,但对其本人却知之甚少,只是隐隐约约的知道他的两本著作——《国史大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过一方面想读的书实在太多,另一方面关于中国历史也曾蜻蜓点水般翻过了与其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著的《中国通史》,因此便从来没有想过去看看这两部书。直到去年五一左右,到无锡荡口古镇闲游,偶入钱穆故居,看见装满整个屋子的《钱穆全集》,才知道自己的浅薄,对这样一位大师方开始真正的肃然起敬起来。然而关于他的著作,却也还是未曾拜读。
今日恰逢教师节,想起钱先生的生平当为一代宗师,便做了回附庸风雅的穷酸,冒冒失失的去了趟钱穆先生的墓地,扰了先生的清静。钱穆先生虽为一代宗师,但其墓地却只是私人墓地,未归类为保护单位,因此并不是什么对外开放的名胜,电子地图也只是注明了一个点,却没有明确的到达路线。便只能按照大概的方向前去,墓地位于岛上一处偏僻乡村背后的半山腰,到山脚远远看到半山腰有个小亭子,据说那里便是钱穆先生的安身之处。把车停下来,钻进农村的果林,往亭子的方向前进,谁知进了果林就失去了方向,多亏一名老农指路才找准了道路,沿着一条农人干活的小路,向山顶爬去。不大的果林中还有一些家坟,圆圆的坟头前面立着墓碑,他们也算是钱先生的邻居了,此时此地的钱先生就像隐居于乡间的鸿儒,也必然会得到这些邻居们由衷的尊重吧。沿着尽是石头荒草的道路没爬多久,在半山腰空旷处,便是先生的墓地了。
不与村民的墓地们并处,钱先生的安葬之处确实更有一番气度,凡人的墓多少还有些阴森,而站在先生的墓前,所感的便只有肃穆了。墓地不大,却很规整,墓碑与常人相同,只是简单记录了籍贯姓名及生卒年月,墓志铭也平平常常,点到为止的表达了子女们对父母的一点纪念。而站在墓前向山下望去,东太湖一览无余,晴天必是满眼碧波,晨起也是朝霞万里,此地的气度便是那些藏在果林里的家坟们无法比拟的了。同样的山头,差不多的墓地,而墓地里安息的人却截然不同。此时的我酸腐气息又来,便想起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钱先生应该当得起这句子中的部分吧。先生的墓地确实有些过于偏僻,偏僻到日后很有可能会像那些家坟一样变成荒冢,而即使真的如此,先生的名字却必然会伴着历史源远流长,立言、立德也不过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