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作者: 茼蒿_49d5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21:56 被阅读0次

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审视,新课程改革在如下方面体现出浓郁的人本关怀取向。以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课程框架重构。

1.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制订新的课程标准代替原有的教学大纲,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从底线意义上体现了对每个人发展权的保障和维护,进而体现了对每一个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从我国沿袭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容来看,它往往从学科体系的角度对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时数等方面作统一、硬性的规定,它在目标上规定的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高标准,其不利于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获得发展。新课程改革制订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的、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的是立足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底线标准,并预留了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弹性空间。在课程管理、课程结构方面,为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新课程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课程结构方面实施弹性化的设计,开设选修课程。在课程评价上,新课程强调评价实施的个性化、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这些均体现了新课程力促每位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诉求。

2.与力促每位学生发展的旨趣相联系,新课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这一诉求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各科课程目标的设计以及课程结构的均衡化追求方面均有体现。在培养目标方面,新课程改革既强调人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强调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包含了认知、生活、情感、心理、身体、审美等全方面的素质和对人精神世界建构与健全人格完善的要求。在素质结构的宏观构架上,涵盖了人如何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以及处理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所需的素质。在学科层面上,为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发展,新课程在课程标准中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课时分配方面,新课程适当减少了语文、数学等工具性课程的课时,增加了自然科学和艺术类课程的课时,课程分配更加合理,体现了新课程追求人全面、整体地发展的价值旨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oq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