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129】活着
树欲静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
余华的这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
解放之前,福贵出生在地主之家,家有百亩良田。少年时吃喝嫖赌,终于输光全部家产,父亲也因此气死。后来母亲得病,福贵进城求医,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后,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女儿凤霞因为高烧聋哑。后来,儿子有庆为给县长夫人献血,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生产时因为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女婿二喜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福贵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在自己的枕头下放了十块钱,就是饿死也不会去动它,这十块钱是给将来为他收尸的人。
所有这些事情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极端情况或许很少,但是单就每件事情来说,在当时特定的每种历史背景之下,却是一个普遍现象:乡绅子弟败光家产、被抓壮丁、儿童高烧聋哑、因输血而亡(余华写过另一篇跟卖血有关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产妇死在产房里、工人因为工伤伤残甚至死亡。
有时候我想到,如果自己早出生半个世纪,这些事情可能在我的周围便是司空见惯的。此时就有种不寒而栗的不真实感。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横向地看,拿自己的处境和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可以说是很困难的了;但是纵向地看,拿自己的处境和20年前,40年前的同龄人相比的话,却又可以说是很幸福的了。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也翻译做《返老还童》),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We're meant to lose the people we love. How else wouldwe know how important they are to us?” 实际上,我们终将失去的不仅仅是我们所爱之人,也将失去我们所爱之事,失去所有那些我们珍视的东西,直到在最后的“allin”中,我们摊开双手,输掉了最后的筹码—生命,便再也无物可以失去。
正如生命的开始同时也是死亡倒计时读表的开始,在我们尚未得到我们想要之物时,已经注定了我们将要失去它们。这就是活着。
但是意识到这个事实,并不该带来消极与绝望,而是应该鼓励我们抱着最大的热情去享受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既然它们终将失去的结果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为何不在失去之前尽可能地充分享受它们呢?
福贵输掉家产的时候,起码还有他娘、家珍和凤霞;儿子女儿双双不幸离世时,起码还有女婿和孙子;最后只剩他孑然一身茕茕独立时,起码他还可以每天一遍遍替所有人重温这份回忆。
每当想到每时每刻对我来说都无比珍贵时,我会对把时间花费在我毫不感兴趣的事情上缺少丁点的耐心。当静默地独处能给我带来欢乐时,我连抬起头和人打招呼的心思都没有。
上帝并没有像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般,在一块黑板上写着,“某某某,人生应当怎么过,以达到什么预期目标。”珍惜那些我们自己珍惜而不是别人希望我们珍惜的东西,享受那些我们愿意享受而不是别人希望我们享受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我所理解的活着。
(禁止转载,禁止以任何形式转发在任何公开场合)
2017年07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