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豆宝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抓一把虎耳草!
沈从文先生,若不去世,在我看来,也许是下一个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家中清寒,自小北漂,而他在北大遇上了一生挚爱。很难想象,一个七尺男儿能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懵懂少女的情思。
首次阅览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这里不得不提及高中时朴实无华的语文教师,齐耳短发,面无粉黛,一身素衣,一杯清茶,用最深厚的语调讲述着一个个或平凡、或伟岸的人生。曾经,一遍遍朗读翠翠梦中听着情歌,伸手去抓虎耳草的文段,老师说写得很好,却不理解这虎耳草好从何来。整整六年过去了,再一次欣赏《边城》,越读越是感叹,某些时刻似乎自己就是翠翠,渴望爱情,爱情却迟迟不来。
茶峒山城里,溪边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大黄狗。就是这么简单的场景和人设,演绎着最淳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湘西风景和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之所以印象深刻,原因颇多。首先作者描绘的是湘西山城,而我从小在恩施长大,对沈先生笔下的风土人情颇为熟悉,能在很多地方找到自小生活的原型;其次,翠翠自小跟随爷爷,她陪爷爷聊天,爷爷陪她成长,让我想起和婆婆十多年相依相伴的生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翠翠单纯无暇的爱恋和遥遥无期的等待,触动人心。
朴实纯真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中寨逢场的傍晚,翠翠在屋后白塔下等候爷爷的情景,原文如是说: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气味交织,乡音混杂,薄云色彩斑斓,有声有色有味,这种仅存于大山深处的宁静和古朴,或许很少人体会过。习惯了都市生活的紧凑忙碌,即便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可能也已经忘却了儿时的纯净。
不论是文学还是影视,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它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勾起你的回忆,获取你的眼泪,让你感同身受,让你思绪万千。《边城》亦然,书里的每一个字眼都能让我想起儿时在大山老家的些许片段。
丛林山涧,泉水叮咚,新雨过后,沿河都是洗衣闲聊的农妇,河中踩水捉鱼的孩子三五成群。其中就有我和堂哥,他端着大人用烂扔掉的撮箕,我拿着减掉上方开口的塑料瓶,卷着裤腿,翻着石头,总希望水变浑以前能捞上一只虾米……
每逢赶场,争先恐后去看看热闹。早上出发,傍晚归家,上山再下山,十几里山路,明知腿酸脚软,也心甘情愿。大人常去的是铁匠铺、菜籽铺、补鞋摊,对我们而言,去一趟最期待的莫过于几颗棒棒糖、一包方便面。
住在半山腰,偶尔也能听到门口的吆喝声,大多数时候都是卖麻糖的大叔,有时候是补锅碗瓢盆的铁匠。大人时不时会嘱咐我们,有铁匠路过就叫他们,通常是因为家里烧水的铁壶穿眼了。因为玩过了头,忘记这档事是常有的,但是决不会错过一个卖麻糖的大叔。
……
水田坎边抓蝌蚪、稻谷堆里打滚、荒草地里放牛、果树上摘毛桃……再想想当前的小孩儿,不仅多了晚自习,还有周末兴趣班,感叹那时候的我们好生放肆啊!但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我们好纯真啊!
沈老笔下朴实的湘西风土让人向往,终身摆渡的爷爷更是吸睛无数。作为爷爷,他老人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守护着翠翠,如果说是亲情维系着这份温暖,那又是什么让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摆渡呢?也许有人说,在农村,这也是一种维持生计的方式,不置可否。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回味下开篇不远处对爷爷摆渡不收钱的描述: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爷爷不仅不收过多报酬,反而主动奉赠烟草、请人喝酒,可见爷爷并非看中钱财之人,也正是爷爷的举止言行,让物质名利弱化了。看来,爷爷摆渡就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渡人,习惯了在船上和人唠嗑,习惯了看着过渡人牵牛赶马翻越小山。这是老实,更是人性的厚道与淳朴。
感同身受
喜欢《边城》,翠翠有爷爷的关照,我有婆婆(解释下,在我们方言里,婆婆就是奶奶的意思)的陪伴。翠翠自幼失去双亲,爷爷抚养她,小时候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后来操心她的人生大事,直到生命的尽头。怕翠翠着凉,不让她坐热石头;翠翠心情低落,就给她讲故事唱歌;每逢端午,带着翠翠去看热闹……
而我,父母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从五岁起就是婆婆带着我,直到高中。一位老人,一个小孩,十多年。看到翠翠享受着爷爷的关怀,想起婆婆对我的疼爱,心里暖暖的。
婆婆如今是一位年过七旬的温厚老人,她老人家年轻时吃了很多苦,为了不让孩子们受欺负,没少跟人起争执;性格相对强势,对少一辈一贯是疾声厉色。虽然婆婆也会在我做错事打我骂我,平日里更多的是慈爱。
五岁那年,我们从半山腰搬到小镇上,同年开始上学。爸妈不在家,婆婆一个字也不认识,每次作业不会做、或者需要家长签字,她总会到处找人帮忙,直到我学会完成为止。她不能叫我数学,也不懂什么是英语,可她会告诉我,上课要好好听讲,老师说的要弄明白,错过了就很难跟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老师要求每天写日记,我放学回家把所有作业写完,出去找隔壁小伙伴之前,总会主动抱着小本本去念给婆婆听,很享受婆婆听完以后的自豪和鼓励。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婆婆也租了些地种田,很多个下午,我都要背着书包去田里找她,垫在背篓上写作业,蹲在她旁边给她讲学校里发生的点滴;有时候作业少,我就给她打下手,经常干播种的活儿,她总会逢人就夸;多少个周末,婆婆带着我去地里干活,怕我饿着,她会在背篓里给我背一个馒头;要是出门,亲戚给了水果或零食,婆婆会揣在兜里带给我;六一儿童节,就算我没有奖状,没上台表演,婆婆也会带着我最爱的旺旺雪饼来陪我;隔壁小姑娘穿了新毛衣,怕我羡慕,婆婆会请人给我织一件……每每回想起来,泪珠子就会在眼眶里打转,感觉特别温馨。
如果说父母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恩赐,那我真的特别幸运,不仅有爱我的爸妈,还有疼我的婆婆。
当我看到暴雨的夜里,爷爷在睡梦中带着对翠翠的挂念突然离世时,心里一颤。我的成长,意味着婆婆的老去。婆婆陪了我十多年,现在都七十多岁了,各种疾病开始伤害她,我真的怕了,我最忌讳别人跟我提婆婆年纪大了、会百年归世的话,可我心里明白,谁也无法与生命抗衡,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让婆婆开心,多陪陪她老人家,也乞求上天,让病痛里婆婆远远儿的。无奈离家太远,只能在电话里嘘寒问暖,心里难免怅然……
扼腕叹息
很羡慕翠翠纯洁的爱情,也惋惜其爱情的凄凉。说起爱情,翠翠还真得感谢端午,感谢赛龙舟。头年端午,翠翠在码头邂逅了在水中捉鸭子的傩送,初生情愫;第二个端午,翠翠和爷爷在船总顺顺家初见天保,得到了天保的青睐。
哥哥天保和弟弟傩送都钟情于翠翠,二人选择以歌示爱,尊重翠翠自己的选择,不仅浪漫,还显得公平。从后面可以发现,哥哥选择了退让,自知弟弟歌声出色,还同意以歌传情,可能就是手足情让哥哥自愿退出。不幸的是后面天保外出闯滩,落水遇难,这不仅是天保的悲剧,也注定傩送和翠翠难成眷属。
傩送对翠翠爱得真、爱得切,即便没有得到翠翠的正面回应,也愿意放弃碾坊,选择渡船。他本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人,可惜,哥哥的死让他难以释怀,带着内疚乘船离开。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翠翠,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与傩送算得上一见钟情,按理他们走到一起的可能性很大,最终只剩下遥遥无期的等待。是怪造化弄人,还是怪翠翠自己不争?他喜欢傩送,喜欢傩送的月夜山歌,面对傩送的追求和爷爷的询问,翠翠却不曾吐露心声,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更谈不上主动表白。有时候在想,如果一开始,翠翠就告诉爷爷自己喜欢的是傩送,或者直接跟傩送交流,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故事的结局:一夜暴雨后,船没了,塔塌了,爷爷离开了……翠翠接任爷爷的岗位,在碧溪边,等候着,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的傩送。
天保的意外丧生、爷爷的带憾离世和傩送的远走他乡,祖孙情、兄弟情和爱情,有哀有乐,不免唏嘘。
沈先生在小说里面淡化黑暗,赞美淳朴。没有那么多纷扰繁杂,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不论是邻里还是亲朋,大家都真诚以待。这是近现代的“世外桃源”,如今没了那景,却希望那情能延续。就像沈先生所言: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 图文来源:插图来自网络,文本原创
| 若涉及版权,请联系笔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