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古代文化连载小说
【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5)

【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5)

作者: 一只支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20:21 被阅读0次

    三.东南西北 天下四战

    2.西北、东北狼烟继起

    万历二十年二月,就在努尔哈赤还和海西四部小打小闹,今天你打我一个村明天我打你一个寨的游击式打法打的有来有回的时候,与此同时明王朝也并清闲,迎来了来自西北宁夏的一场风暴。

    第一场风暴,也是万历三大征的开始。

    宁夏副总兵哱拜是蒙古人,靠着军功一路升到了副总兵,手底下有数千家丁。

    明中后期的家丁,不是字面意义的家丁,而是将领自己的直属部队,其战斗力远高于正规明军,李成梁之所以在前期立下赫赫战功和他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有着重要的联系,这支辽东铁骑就是李成梁家族的家丁,之后李氏家族衰败和辽东铁骑损耗殆尽有着直接的关系。

    哱拜是猛人,不仅在于明军内部,而主要在于对于他的同胞盛产猛人的蒙古,哱拜猛人的名头是在和蒙古各部的交战中得来的。

    有一次哱拜奉命支援,在返回的途中为了抄近路就走的是塞外。(归途取路塞外)

    塞外,字面意思是边塞之外,边塞就是明朝九边,九边是明朝为防御蒙古设置的九大军区,已经是第一线,换句话说这就是国界线,出去了就是蒙古的统治区。

    其实也不全是蒙古的统治区,不少还是明朝的,只不过曾经是,理论上是,蒙古来一次丢一次战死几百人,明朝也就放弃了,所以曾经的理论上的这些地区现在实际上属于蒙古的实际控制区。

    作为一个“蒙奸”,投降汉人,手上沾满了蒙古同胞的鲜血,龟缩在边塞算你小子好运,如今大摇大摆在塞外行军,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回家?送你回老家吧!

    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无论谁来看,都觉得哱拜这次要玩完了。

    可是,想象中蒙古各部联合数万骑兵如沙尘暴般黄沙漫天向哱拜杀来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甚至还出现了看到哱拜绕着走的奇怪现象。(戎兵亦远避之)

    哱拜所率只有三千人,除了哱拜这个人比较猛特别猛之外,我实在想不到第二个原因。

    哱拜取道塞外安全返回的新闻轰动朝野,就差官方认证了。

    不过作为哱拜上级的宁夏巡抚党馨很郁闷,郁闷为什么哱拜没有死在塞外。

    党馨看哱拜不爽已经很久了,哱拜看党馨不爽也已经很久了。

    哱拜本想临退休前解决一下行政级别,副总兵升个镇守总兵,也算完成心愿,党馨不同意最后哱拜以副总兵退休。

    哱拜的儿子袭职,顶上老子的职位继续干,这是规定,至于升多大官就看自己本事,本事大了升官发财,本事平庸原地踏步也不错,可不说哱拜儿子本事大不大,党馨在袭职这个问题上推三阻四,平常也经常挑刺,弄得哱拜儿子每天很憋屈,退休在家浇花的哱拜更憋屈。

    矛盾不断激化,但党馨决定再烧一把火,这把火成为了导火线,也成为了党馨的催命符。

    哱拜收到消息,党馨准备上书朝廷,内容是举报哱拜在副总兵任期内贪污,并且虚假上报军队人数,贪污冒领军饷。(并核其冒饷罪)

    面对贪污冒饷问题,有被当场一刀斩首的例子。被斩首的对象官职和哱拜也是副总兵,斩首副总兵的叫袁崇焕。

    参考以上,想想哱拜父子下场如何。

    然后哱拜一咬牙一跺脚,带着儿子、义子,联系了很多旧部,对党馨不满的其他将领,一起起事。

    估算一下,宁夏城内的明军差不多都加入了叛乱。手里没兵的党馨被砍成了肉酱,宁夏总兵张惟忠倒是人如其名,面对胁迫义正言辞,可惜光杆司令手里没兵,最后用上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大明王朝的忠心。

    叛军对内杀死巡抚党馨,逼死总兵张惟忠;对外联络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引为外援,一时间声势浩大,史记为“全陕震动”。

    这即是“宁夏之役”,也称“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大征。

    明朝的应对也很及时,首先是宁夏明军出动,总督宁夏、甘肃、延绥、陕西四省军务的魏学曾派副总兵代理总兵,先行出击;其次,是陕西明军出动,外带延绥、甘肃、榆林等地援兵,宁夏前总兵等也临时起用。

    这个速度和效率是很高效的。人马也不少,可对于宁夏城却毫无办法,加之因为哱拜联系蒙古各部,对兵力空虚的甘肃、陕西也形成了袭扰,更要命的是宁夏城内的藩王庆王深陷囹圄,庆王妃自尽。

    仗打成这样,朝廷想起了李成梁,万历曾想让李成梁挂帅出师,可见李成梁在万历心中之地位同时也说明宁夏战局并不乐观。

    最后,万历还是选择了李成梁,不过是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以李如松为宁夏总兵,大将董一元、麻贵协助,浙江道御史梅国桢为监军,率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浙江抽调的五省军队,外加苗兵,前往支援。

    这阵容可相当够分量了。

    六月,宁夏、陕西、甘肃、延绥四省明军,外带李如松率领的五省明军,大军把宁夏城团团围住,展开了激烈的攻坚战。

    经过又是猛攻又是水淹,外带城内没粮草起了内讧,九月中旬彻底攻破宁夏城,哱拜自杀,历时半年的宁夏之役至此告捷。

    然而战争的狼烟并未就此熄灭,还没等明朝缓一口气,与此同时在帝国东北方向早已展开了一场大战。

    1592年4月14日,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命令下,早已整装待发的日军于釜山登陆。

    1592年5月2日,登陆的第十九天,朝鲜的京城汉城失守,也就是今天的首尔,朝鲜国王出逃,出逃方向路线和周杰伦的某首歌曲名惊人的一致:

    《一路向北》。

    “我一路向北,离开没有日军的季节~”这可能是朝鲜国王的心声。

    这一次朝鲜的抵抗有了十足的进步,看到了他们顽强的抵抗力,如梦初醒的汉城以北朝鲜上下全部动员了起来,农民也组成了义勇军,朝鲜上下一心,决定让日军陷入汪洋大海般的朝鲜人民战争中去。

    这一次他们坚持了四十四天。

    1592年6月15日,朝鲜国王一路向北的终点——平壤也丢了。

    作为老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距离上次丢汉城抵抗了十九天的纪录,现在丢平壤抵抗了足足四十四天,这充分说明了朝鲜军民的进步,相信假以时日,他们还会进步的。

    可惜,时日有没有不知道,但朝鲜的地盘是没了,汉城到平壤,基本等同于整个朝鲜半岛。

    朝鲜好多年没打过仗,早已马放南山武器入库,而日本正是刚刚结束国内割据,宣告统一,军队久经沙场,那一个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哪是朝鲜可以相提并论,朝鲜很快“八道尽失”,国王跑路之前什么都忘了,唯一没忘的就是派出一大堆使者,奔赴东方,就差派王子来了。

    不是不想派,而是两个王子都成了俘虏。

    去哪?

    北京。

    与朝鲜半岛战争同时进行的是明朝庙堂之上有关朝鲜问题的会议大讨论,开始大家没在意,可没想到朝鲜形势急转直下,一天一个变化,最后经过反复确认确认朝鲜确实已经危在旦夕。

    这个情报工作是由辽东方面四十名骑兵负责的,八人为一拨,每日五拨,承担着风险来往于辽东和朝鲜边境,由他们来传递情报,再加急送往北京。

    领头是副总兵佟养正,他还有个姐姐,据传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任妻子,即清史中的元妃。

    在汇总全部消息后,经过反复讨论,明朝得出了“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的结论,正式决定出兵朝鲜。

    这是1592年的6月份,换句话说帝国西北的哱拜之乱此时还未结束。

    明朝一方面开始各项的战前准备,一方面先聚集军队进入朝鲜,由游击史儒为第一梯队,后续逐次展开,成立前敌指挥部,前敌指挥为副总兵祖承训。

    在朝鲜的一再催促下,辽东巡抚决定祖承训可以出击。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不过这个责任不光是辽东巡抚的,也有祖承训的。祖承训根据朝鲜提供的情报,得知平壤城内的日军不过千人。祖承训觉得立功机会就在眼前,此战能打。祖承训的凭借自己手里有五千明军,更何况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辽东铁骑,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完全处于上风。

    如果以上条件都成立的话,祖承训的决定没有任何问题。

    我说了,是“如果”。

    当祖承训率三千明军杀进平壤城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装备精良的日军,而且是黑压压一片,仿佛哪里都是日军。

    祖承训凭借跟随李成梁多年戎马培养出来的战场经验,虽然他面对的是一支完全陌生的军队,他还是通过敌军的行动判断出了敌军的大致数量。

    一万人,最少。

    这些工作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祖承训快速做出决定指挥明军边打边撤。

    他相信辽东铁骑的战力。

    但是,他发现了一些不同,眼前的这些倭人似乎并不白给,虽然己方处于上风但并不如自己开始所想,他观察出敌军的战斗沉稳有序丝毫不乱。

    “这是一场硬仗!”

    祖承训不禁打了个哆嗦,身为辽东铁骑的他,跟随李成梁追击蒙古骑兵的他,已经很久没有了遇到这样的战斗了。

    这意味着什么,祖承训无比清楚,那就是对方的战斗力并不弱。

    并不弱就是强,这个强的评价是从强悍的精锐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的辽东明军嘴里说出,那对于内陆一般的明军来说这个强前面就要再加一个修饰词,合称:

    很强。

    三千明军虽没有祖承训的大局观,但通过交战,他们用手中的武器衡量出了对方的战斗力。

    祖承训、史儒等将领奋力拼杀,三千战力强悍的辽东明军杀红了眼,给日军造成了大量伤亡,但无奈敌众我寡,三千明军面对重重包围终回天乏术,游击史儒战死,祖承训侥幸杀出重围外其余全军覆没。(游击史儒等率师至平壤,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

    这是祖承训一生的最失败的经历,也成为了他的心病,晚年的他曾多次告诫一个人引以为戒,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叫做祖大寿。

    祖承训给辽东总兵杨绍勋有关此次战斗的详细报告火速传到了北京,经过详细的分析,明朝得出了一个准确的判断:

    抗倭援朝之战并不轻松。

    八月,明朝成立了中央统筹规划对倭作战指挥部,兵部右侍郎宋应星担任总指挥(经略备倭军务),帅有了,可是没有大将。

    万历下令天下督抚举荐人才,最后得票最高的是李成梁。

    李成梁的儿子,崭露头角平定宁夏的李如松。

    李如松作为总兵,其弟李如柏、李如梅,副总兵祖承训、四川副总兵刘铤等大将随行,率军辽东明军一万人,宣府、大同、蓟州、保定选拔精锐,江浙选拔精锐等共四万明军正式北上朝鲜。

    辽东明军是李成梁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是当时明王朝最强大的骑兵部队;而江浙精锐则是步兵,曾经的他们因为那个一手创建了他们的人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

    戚继光,戚家军。

    南戚北李,以这种形式再次相会,可惜的是戚继光再也看不到这一幕,一代名将已经离世四年。

    这四万人,是明朝的精锐,当之无愧的精锐。

    1593年1月5日,李如松抵平壤城下;1月8日,战争开始。

    这一次的明军不再是三千人,不再只是擅长进攻的骑兵,不再是只有轻武器,他们是四万人,是攻守兼备的军队,攻有辽东铁骑,守有戚家军,而他们有着大量火器,是重型火器。

    这样的阵容,日军没有不败的道理。

    平壤之战,以明军大胜为结束,据传日军此战损伤一万余人。

    但是,此战也冲昏了李如松的头脑。作为平定哱拜之乱的总指挥,来到朝鲜一战消灭万余日军,这样瞩目的战绩老实说不冲昏头脑反而是不正常的,而身为李成梁长子的李如松因环境使然其性格由适度自信演变为了过度自大,有点“老子天下第一”之感。

    这个性格导致了李如松后来的失败,更重要的是直接决定了李如松的命运。

    这是有前兆的。

    万历十五年,李如松任宣府总兵,巡抚来视察,李如松很自觉的和巡抚并排而坐。

    论品阶,总兵大于巡抚;论关系,巡抚是总兵的上级,哪里有和上级并排而坐的道理。

    李如松性格从中可见一斑,而胜利则更加刺激了李如松本就兴奋的神经,面对“一路向南”的日军,留给李如松的是平壤和朝鲜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国土。

    比起朝鲜国王的“一路向北”,日军撤退的“一路向南”,李如松的追击速度都超过了他们。

    而追击需要骑兵,追击速度更快的是辽东骑兵,为了“再看你(日军)一眼”,李如松率军“从南到北”,在路上他收到消息,日军有可能放弃汉城或汉城守备空虚日军已军心大乱。

    这个消息成为了一切的开端。

    由于碧蹄馆之战众说纷纭,中日朝三方口径不一且本国内部都各有言论,这里不能详细叙述,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李如松率领骑兵在没有步兵以及火炮的支援下轻兵冒进落入了日军的包围圈,与日军优势兵力作战,李如松所率明军大概有五千到八千人,日军有两万到四万人,双方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激烈交战,最后以双方各自付出重大伤亡的情况下被迫结束战斗。

    有人认为明军以少战多,面对优势兵力杀的有来有回,主将李如松生还,是明军胜利;有人认为李如松轻敌冒进,差点死于重围,是日军胜利;也有人认为双方打了个平局。

    以上说法都有史料依据,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到底谁赢了,其本身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其本身战争因素之外的其他,这里并不讨论。

    碧蹄馆之战后,明军进攻势头放缓,明军退守开城(今朝鲜开城市),实际上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三百六十年后,位于开城的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不久后,明朝与日本展开和谈,这一谈就谈到了1597年。

    万历朝鲜战争,暂告一段落。

    可明帝国并没有因为朝鲜半岛的休战而得到休养生机的时间,准确的来说是缓了半口气。

    在帝国的西南,隐隐笼罩着一片战争的阴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qi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