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自己满意时,会感到愉悦满足的情绪;
被指责批评时,会有难过或者愤怒的情绪;
遇到困难时,会有焦虑恐惧的情绪等。
所以再小的孩子,即使是婴儿,他也都是有情绪的。
不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并没有成人那样成熟和稳定,而更多的,他们会通过行为来表达。
比如,一个小宝宝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就只有通过各种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渴了,饿了,大小便了,甚至不舒服了,都是通过哭来表达。
孩子那无处安放的情绪去哪了?哭是一种行为,我们通过宝宝的行为,就可以了解到了他的情绪和需求。
宝宝的妈妈会根据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宝宝哭是饿了,什么时候宝宝的哭是渴了,怎么样的哭声宝宝是不舒服了。
宝宝妈妈就会通过满足宝宝的需求给予满足和安抚,然后宝宝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面对青少年儿童的各类情绪问题,亦是如此。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便会通过行为来表达;
无法用行为表达的情绪,就只能通过症状来表达。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这么来讲,以愤怒的情绪为例:一个孩子在家里,产生了一些不舒适的情绪。
比如玩游戏被父母指责或者打骂,心中感到很愤怒。
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愤怒感觉是急需要一个出口去捋顺和处理它。
而通常情况下,父母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是不容许出声和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
所以,孩子的情绪不能允许被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那么相对应的,他便会发展出一些行为来代替表达。
比如哭闹,歇斯底里,摔东西甚至伤害自己或者攻击行为。
孩子那无处安放的情绪去哪了?这些行为的表达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当即出现,而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有可能是因为很小很小的事情便会触发孩子的之前体会到的熟悉的感受。
举个具体的例子——
我曾经的一位小来访者9岁,来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在学校跟同学打架。父母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就是没办法杜绝此类情况的频繁发生。
通过跟孩子几次访谈工作,我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顺畅的,思维逻辑能力也很清晰,心理功能也相对比较良好。
让他自主自由地讨论他想讨论的话题,然后跟他探讨他的想法以及感受后。
他终于主动谈到打完架回到家被父母责骂和体罚的事情——
我问他,被爸爸妈妈打的时候哭吗?疼吗?
他说不哭,不疼。表情看起来漫不经心,满不在乎。
我问他,能跟我说说你当时的感觉吗?
他突然就沉默了很久很久,然后别过脸偷偷擦眼泪。
他说,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的妈妈都是很温柔的。
我问他,你希望你的妈妈是怎么样的呢?
他说,我希望她温柔一点,不要总是打我罚我。
我最后问他,你会把你的情绪告诉妈妈吗?
他说不会,因为没用的。
孩子那无处安放的情绪去哪了?在访谈过程中,小来访者他说挨打的时候不哭,也不觉得疼,但是当问起他当时的感受时,他别过脸偷偷的擦眼泪了。
他当时是有情绪的,但是在那个时刻是不可以表达的,因为他的经历让他认为这样做是“没用的”,甚至有可能被打的更凶。
所以他压抑了这些情绪,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比较乖巧和顺从。
而回到学校里,跟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则不需要压抑这种愤怒的感觉,
那么就很有可能通过大打出手的方式来释放被压抑的愤怒情绪,
他才能得以平衡,然后继续回到家里乖巧的表现。
这种由情绪引发的行为现象在儿童群体中非常普遍和常见。
他们表现得敏感,易激惹,哭闹,歇斯底里,甚至是攻击行为,有一部分会伤害自己,比如用手抓伤自己,用头撞墙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是,大部分父母是没有办法接纳孩子的这些行为,认为允许这样的行为是一种纵容,或者是对教育和权威的挑战。
所以当孩子哭闹,歇斯底里的情况下,往往会高声喝止,或者加以责骂和惩罚。
这些行为不被允许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便会通过行为来表达。
如果连行为也不能表达的情况下,那么就会通过症状来表达。
比如,原本孩子已经学会控制大小便了,这个时候会突然开始尿床了,或者说话突然变得没有那么顺畅,行为功能和语言功能好像退回到了更小的时候。
或者有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头疼,拉肚子等等。
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的父母们都殚精竭虑地压制和整改行为现象,用药物或医学技术来改善症状。
但却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思考这些行为和症状背后,孩子想要表达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这些情绪的发生又是怎样开始的。
只有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
那该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识别和缓解自己的情绪呢?
① 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问题时,父母不要立即离开孩子的视线,尽可能地在旁安静地陪伴。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表达不良情绪的时候是被父母看见并允许的,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表达情绪是安全的,不被指责和抛弃的。
② 鼓励和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待孩子情绪平复稳定下来,鼓励孩子表达之前的情绪。
比如:
“现在你的感觉怎么样?”
“能跟妈妈(爸爸)谈谈你刚才是怎么想的吗?是怎么样的感觉?”
待孩子用语言表达了情绪之后,肯定孩子的表达方式,并适当给予共情。
比如,“妈妈知道你刚才肯定很难受。”
③ 向孩子表达父母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用同样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父母自己的情绪。
比如,“妈妈刚才看到你做什么事情,妈妈自己也感觉很难受。因为妈妈非常担心你的行为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他人。”
说教一百遍,不如父母的言传身教。
所以,帮助孩子快速识别和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父母的情绪稳定性和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部分。
孩子那无处安放的情绪去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