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我遇见一个人》D6

《当我遇见一个人》D6

作者: 一米娇阳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23:41 被阅读0次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 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比如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能量长期阻塞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 如果孩子的情感流动被卡住,比如压抑自己、小声抽泣,是因为之前受到过太多打扰,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的。这时候,父母要给予确认和鼓励:“妈妈看到你很悲伤,很想哭,哭泣也很好。”

    拒绝不等于伤害

    >> 拒绝本身不会让孩子受伤,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

    >> 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正视,连自己都会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 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就会让冲突真正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

    >>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的,也是生理疾病的成因之一。

    >> 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让冲突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有时候,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父母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干预、不评价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他状态了。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1.我为什么要提醒对方,是真的为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己的想法

    2.感受对方的感受。

    3.交谈,理解对方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

    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

    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 客体关系心理学。我理解其宗旨是:主体把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内化成一种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不断投射出去,影响和控制主体与其他人的关系。

    乳房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客体,假如按需喂养,孩子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孩子的人生蒙上暗淡的底色。

    >如果婴儿与乳房的关系长期恶劣,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会伴随他的一生,使他的生命底色多一层焦虑的色彩。

    >>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责骂他,甚至动手打了他时,可以诚实地对自己说:“这是我的内在创伤被启动了,因为内心痛苦而伤害孩子,这是我需要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纠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遇见一个人》D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uc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