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章来讨论关系依赖,是因为这是作者最熟悉的防御模式。
对椅子说对不起让我看到童年时是对父母说对不起已经成了条件反射。
比较讨好类型的成因与战,逃和僵类型点成因
讨好(fawn)的定义一:表现得恭顺,向他人奉承、献殷勤。这是关系依赖者行为的核心。
关系依赖型者从小就知道,抗议只会招致父母更可怕的报复,而逃跑更危险。他们将“不”这个字从字典里剔除。放弃战反应和逃反应。
逃反应的表现,许多孩子有时会把逃跑冲动转化为多动症般的绕圈跑。帮助他们逃离无法控制的“混在的被遗弃感”。
僵反应:没采取逃反应的孩子可能会发展为僵反应,成为”迷失的孩子”。学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深陷解离状态来逃避恐惧。
讨好反应的形成,那些后来发展成为关系依赖症的幼童放弃战和逃和僵反应,学会讨好父母,她们早熟,“父母化”,尽可能为父母提供帮助,换取零星的安全感。
他们失去自我时还不具备洞察力。最后发展成一种奴性品质,成年后像狗一样自动对危险作出反应。这就舌系带讨好的第二个定义:(指狗)通过添手,摇尾巴等表示友好。可悲的是,哪怕“主人”非常恶劣,关系依赖者也会像狗一样忠于自己的主人。
基于创伤的关系依赖症—-针对有父母导致的讨好类型
这一点很重要。人的讨好有各种,童年时父母的相处模式也会导致成年后的讨好。
基于创伤的关系依赖症是一种自我否定和自我遗弃的综合症,表现为基于恐惧而无法在关系中表达权利,需求和界限。是一种丧失自我捍卫能力的障碍,其特点是战反应处于休眠状态,且容易受到剥削,虐待或忽视。
讨好类型的人的绝对准则是:
倾听比说话更安全;
同意比反对更安全;
照顾他人比寻求帮助更安全;
询问对方想法比表达自己想法更安全;
把选择权留给对方比主动表达自己的偏好更安全。可悲的是,对于尚未康复的讨好类型来说,最能够满足自己的方式就是帮助别人。
作者设想了两个关系依赖症患者第一次约会时可能发生的可笑场景:他们打算去看电影,但该如何决定看哪部电影呢?
“你想看什么?”
“哦,我随便,你想看什么?”
“我真的无所谓,什么都行。”
“我也是,你定吧!”
“还是你来定比较好。”
“还是别了,我从来都选不好。”
“我也是,赖选的肯定很难看。”
讨好关系的亚型
这许多的类型让人联想起佛教关于梦与醒的说法。梦中人就是心理学上被催眠了的人吧,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却毫无知觉。别人看他像做梦,她却认为这就是现实。
讨好—僵类型:替罪羊
这是关系依赖最严重的类型,这二者的组合有两个共同原因:超级被动,超级自我否定。
这类型特别容易被战类型的人辨识到,迅速沦落为战类型的俘虏。这类型的人往往意识不到在受虐,甚至会责备自己。在童年时他们就被迫放弃了自我保护能力,成年后陷入习得性无助。
暴力循环周期是针对婚姻暴力的一种理论,认为暴力在婚姻中呈现周期性特点,愤怒继续期,暴力发生期,道歉和原谅期,蜜月期。从本书的层面来看。这些施暴者属于迷人的霸凌者,施暴后施以小恩小惠,受强暴者如果是关系依赖型,很快就会上钩,因为他们在原生家庭是缺爱和温暖的,施暴者的小恩小惠给他的正视童年时渴求的东西。
讨好—逃类型:超级护士
常常是工作狂父母,护士或行政助理。他们将自己视为完美无私的照料者,以此逃避自我遗弃的痛苦。有些人会把自己的完美主义投射到别人身上,充当别人的人生导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这类人过度关心他人,他们应该明白,关心他人并不意味着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被人只需要同情,接纳和口头宣泄的出口。他们需要做到接受他人的不完美。
讨好—战类型:令人窒息的母亲
以上建议也适合讨好—战类型人。
他们的爱令人窒息,比上一类型的人更无私。她“我爱你爱的要死”,对方却会感觉窒息。
这类人在试图帮助别人时可能具有攻击性。把帮助等同于改变,坚持让对方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让对方疏远了自己。他们又是觉得自己有权“为了对方好”而惩罚对方。
他们过度关注对方,有时是在重复扮演他们童年时的服务角色。这类人在闪回时,可能会将对他人的照顾恶化为操纵甚至胁迫。
这两类人的区别:第一,taohao—战类型的人有时会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然而并不以自恋为核心。第二,对爱上瘾。他们寻求的是真正的亲密关系,最容易对爱上瘾。
再谈从极端的讨好反应中的康复
讨好类型的人需要明白,当他们担心自己不讨好就会遭受攻击时,会放弃自己的界限,权利和需求。了解这一点时康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讨好型人格几乎从不进行自我表达,作者意识到,想“更多地展现自己”的想法让我收到了惊吓,并触发闪回进入解离状态,忘记想说的话。左脑被杏仁核“劫持”了,作者自己退行到安全位置—-倾听和询问。
难怪我会和一个又一个自恋者走到一起,我能让她们滔滔不绝。而心理健康的人,却不想和我约会,因为我看看起来像是在隐瞒什么,让人捉摸不透。
面对展现自我的恐惧
恐惧会触发自我牺牲式的讨好反应,为了克服关系依赖,幸存者必须学会觉察恐惧,与恐惧共处。
需要找出最初让我们失去健康自我表达本能的创伤碎片,凭直觉拼凑它的全貌。这样才能意识到当年的自己是因为弱小无力维护自己的立场,而现在是有力的成年人,从而通过成年人的身份来支持自己,对抗关系中的不公平。
用哀悼治愈关系依赖
解决关系依赖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哀悼。哀悼我们缺乏自我意识的人生,释放没有自我的愤怒。
这种释放愤怒可以重塑健康的战反应。因为,拥有健康的战反应是培养以下特质的基础:自我保护本能,平衡的自我表达,以及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所需要的勇气。
后期的疗愈—-角色扮演
为了再次变得勇敢,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对抗当前和过去的不公。在角色扮演体会当下的的自信勇敢,能更深地理解恐惧如何诱发讨好行为。其次,练习在觉察到恐惧的同时保持自信勇敢。第三,有了足够多的练习,就能治愈发展停滞,反过来有助于解构在应对恐惧时做出自我伤害式的反应。
随着后期疗愈进行,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想法”。戒掉讨好反应,更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作出正确选择。
有些讨好类型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几乎成了“通灵者”,能够准确洞悉父母的情绪和期望。现在他需要改变这种习惯,关注自己地内在体验而不是读懂别人。
想要康复,我们就必须觉察到那些无意识的迎合行为和镜像模仿行为。为了克服这种行为,我们需要设定界限,以帮助我们忠于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我称之为情绪个体化。
进阶阶段的疗愈中,情绪个体化意味着逐渐放弃改变自身情绪来迎合他人情绪状态的习惯。它真正的意思是你没必要受压力驱使而假装自己是和别人有同样的感受。
不认同也没关系—-最终的胜利
其实就是不必太在乎别人不必太在乎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