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有些话我们经常脱口而出,可这些话就像看不见“毒药”,别再说给孩子听了。
第一句:你怎么这么笨!
年轻的妈妈抱着弟弟,身后跟着五岁的姐姐,准备到公园里玩。可是姐姐穿鞋子的时候不会系鞋带。
妈妈急出了一头汗,对女儿大吼:“你怎么这么笨!连个鞋带都不会系,教了你多少遍了?”
小女孩低着头,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本来还想再尝试一下,听到妈妈这样大吼。她知道,她不用再试着系了,一会儿妈妈就会帮她系,看来妈妈已经认定她不会系了。
“我就是很笨,那我就笨给你看。我就是不抬手,就是不系鞋带,就等着你帮我系!”
第二句:闭嘴!
“爸爸,这东西太难吃了!简直咸死我了……”
“你做的好吃,你咋不去做?”
“爸爸,我不是还不会做!”
“闭嘴!那还有脸说。”
……
家庭里上演这样争吵的一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让孩子说,树立家长是绝对的权威。
你赢了孩子,是为了一时解气,释放你的情绪,还是为了好好让孩子听你说话。试问,这是你想达到的目的吗?
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今天下午,我想去同学家玩一会儿。”
“不行!”
“为什么?我和同学都说好了!”
“不为什么。我说不行就不行!”
久而久之,孩子会自卑,自己拿不定主意,因为他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是家长拍板的。
还有一类孩子:“你不让我去我偏要去,看你能把我怎样?”会和家长对着干。这样“硬碰硬”,家长更抓狂。
第四句:你看隔壁的小丽多厉害!
家长给予孩子很多期望,当孩子完不成的时候,总是想刺激一下孩子。拿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所以,“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语特别流行。
可是你自己家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家长能看到孩子的缺点,也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就不会一味的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了。就像你拿猴子和大象比爬树一样。
孩子脱口而来的就是:“那你要小丽当你的女儿吧。”
树立榜样也不是这样树的吧!
第五句:不要你了,你走吧!
吃过饭爷爷住在外面凉快,五岁的孙子缠着爷爷,一会儿爬到爷爷膝盖上,一会儿要看爷爷的手机。爷爷烦了:“你都不会安静一会儿。再这样,不要你了!”
孙子突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小孩子因为能力有限,总是依赖大人,如果大人这样说,他们会更加缺乏安全感。另外,会有自自负感,觉得自己太笨了,不值得被大人爱。
爱孩子,就要让他们准确接受到我们的爱。语言是一把双刃剑,温暖有爱的沟通,会滋养孩子的身心,给他们力量,教会他们怎样做,让他们更自信。而这些“有毒”话,就别再讲给孩子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