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美丽的花瓶,在阳光下五颜六色,非常绚烂。其实这个瓶本身是无色透明的材质制造,只不过是后来被染上了各种颜色而已。如果染色染得好,看起来就光彩夺目,瓶也就成了精品,如果染色染得不好,看起来就会暗淡无光,瓶也就成了废品。所有的色彩都来自于颜料的搭配与瓶子对颜料的吸附,被颜料浸淫久了,瓶子本身也会呈现出某种色彩,没有办法洗尽的。
瓶子的材料本是无色透明,染上什么颜色的染料,就会呈现什么颜色,在颜料还未完全干的时候再染上其它颜色,因为颜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有新的颜色出现。比如我们看到黄色,可能并不是因为染上了黄颜料,而是先染了红色后又染了绿色,是红与绿混合后的结果。
要想使一只瓶子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底色一定要上好,不能大面积染黑,否则无论怎么调色,未来这只瓶子总会是灰暗基调,如果开始上底色时用大面积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未来这只瓶子的基调一定热烈。当然一开始给这瓶子上的底色是白色的话,未来这只瓶子的可塑就相当强,但基调一定是平和的、淡雅的。
上了底色后的瓶子不停地被涂上各种颜色,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无论哪种颜色都不能以原来的颜色在瓶身上存在,它一定与原先存在的颜色调和后以一种新的颜色存在。
这里的瓶子只是一个比方,用它来比喻我们的人脑或者说精神世界。我们的大脑里本来什么也没有,孩童时期的种经历受到的教育等等就是我们人生的底色,这些人生底色是无法抹去的。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吸收一些知识、一些观念,这些知识和观念相互交织,形成我们自己独特认知和表达。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重复着别人的故事,只不过把故事中的主角换自己而已。我们很难有属于自己原创的思想,我们的思想都来自于别人。
就比如我们看小说,每一个作者的小说都有别人的影子,别人的味道。前几天看那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细细地品了又品,感觉这个味道在哪里闻到过?后来想起来了,鲁迅的写的小说也有这个味道,因为鲁迅在日本留学了好多年他的文风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莫言的小说很诡异,想象力很丰富,其实他是受到了拉美文学的影响。
一个朋友谈吐很风趣很幽默,经常用一副不正经的口吻讲一些很正经的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一次问他是不是读过很多王朔的小说,他说他在年轻时很是读过一阵子,觉王朔的小说写得真好,然后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你平时说话的语气中有这个味,京城文痞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