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无所事事的坐着,若有所思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坐着坐着我起来了,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而是应该去看看书。
于是,我走到书架旁挑选我想看的。我的藏书大多是用零花钱买来的,于我的意义就像一日三餐般不可或缺。还有一部分是好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因为他们知道我喜欢与书为伴。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个时候温饱还不能完全满足,所以就更谈不上买书了。当时的书籍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看亲戚看过的文学杂志,另外就是向同学借来的文学名著。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当时看书的那种感觉和韵味,在现在还是可以嗅得到的。每当我把书捧在手里,我就有一种想立马把书中的内容灌到脑海里的冲动。这种爱不释手的情结,时至今日,仍然缓缓地流动在我的血液里,不离不弃地嵌在我每一寸发肤之中。
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童年》和《鲁迅文集》等等,虽然当时不能全然消化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华丽词藻,但是每读一本书就好像是多认识了一个人,多经过了一个人的人生,多了一段与作者的精神对话。

这种感受是非常独特的,尽管在你读过之后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淡化,尽管那些精神食粮不会使你长高或长胖,但是你所吸收到的文字,会被时光慢慢沉淀为内在的修养以及吐着淡雅芬芳的气质。
毛泽东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直到后来我渐渐的接触到了很多书,比方说《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等等。
有一次在从深圳回来的卧铺上,一缕新鲜的阳光透过冰冷的窗户铺在桌子上,洒在被子上,最后懒洋洋地躺在了床上。起床许久的我,实在是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应该干点什么。
第一个想到的书籍伴侣,便是那本随身携带的《人生》。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转过身去,拔萝卜似地将它从书包的土壤里揪了出来。边调整坐姿,边从书签的地方翻开,这本书铺在了透着书香的手掌上,我也渐入佳境的走进了书中的情节,周遭的嬉笑仿佛置若罔闻似的被我甩掉。

看着看着,我被一个陌生的声音带回了现实世界:“小伙子,你读的是什么书?”旁边一个人好奇地问道,还有几个人也把目光聚集到了我的身上。
“是路遥的《人生》,你也读过?”“我平时工作忙,之前读过,但是没读完,不过确实写的很好。有时间的话,我一定要把它重拾起来读完。”
“你看多认真呀,坐火车都能不受外界干扰地看书,这孩子以后定成大器。”旁边另一位稍微年长的人赞不绝口,随后旁边的人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认同。我也笑着,继续埋头跟着路遥的精神引领,品味酸甜苦辣的人生。
当然,读书不是消遣时间的工具。虽然在看书的时候,时光会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字里行间划过,但它带给人的精神体验是其他任何事物所给不了的。因此,看书需要耐心去支撑,需要一股贯穿于全身的静气去托衬。只有这样,才能用一颗不浮躁的心去面对作者的精神果实,这样才能不急功近利地穿梭于字里行间,也就能有始有终地读完一本书而不至于半路熄火。

看书不能光看书,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思考情节脉络,而没有人在吃饭的时候会去思考该如何吃饭。因为精神财富的品读靠的是心,物质财富的摄取靠的是肤浅的骨肉。
至于为什么我们要读书,答案或许千差万别。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我觉得读书最能让人受益的应该是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的思维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其实我们读书的历程,从生命的起点就开始了。通过胎教汲取初级的精神营养,婴儿时期父母会在每天晚上讲故事,长大以后,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塑造也需要读书。书籍的给养谁可以说他生来是不需要的?
俞敏洪老师就特别爱看书,上大学的时候,他经常用很大一部分生活费去买书。正因为这样的酷爱,他每年可以读几百本书。到现在,即使他工作很忙,仍然保持着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阅读量。比你成功的人都这么勤奋,你还在等什么?
读书,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这样是没有效果的。“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应该秉持的读书信条。如果什么时候你觉得不读书和不吃饭一样难受,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外公就非常喜欢看书,几乎每天都书不离手,这些年来从来没有中断过。或许有些人会问,既然不上学了,读书做什么?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外公读过的书每一本都有优美字句的下划线,有的文章旁边注有自己的见解,每一笔都显得是那么的刚劲有力。
因此,读书并不是为了功名,很大程度上是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对富饶精神境界的追求。但是,读书要读好书,这样才有助于你精神宝库的充盈,正如清代的王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对不同的人来讲,好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它和个人的喜好有很大的关联。但是,凡能促进身心发展的书都是好书。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每读一本好书,你就多一份机会;每读一本良书,你就多一个益友;每读一本精书,你就高一个层次。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不知道干什么,去读书。书中的乐趣,属于看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