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简略读书笔记(六)

作者: 夏菲尔德 | 来源:发表于2020-11-16 23:10 被阅读0次

    图 / 夏菲尔德

    卷三 老练

    128.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心的自律。人在能获得心的宁静之前(心情宁静便是佛学上之所谓解脱),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129. 苏东坡到了黄州,除去研读佛经之外,他也在一家道士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由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冬至开始。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可以看出,他大部分时间都练习打坐。

    130. 道家之特点在于重视自然的冥想沉思,重视由清心寡欲以求心神的宁静,尤其重视由修炼以求长生不死。在一般而论,我们在此并非对练习瑜伽术感兴趣,只是对苏东坡在元丰六年(一零八三)详细说明的瑜伽术练习有些好奇而已。那时,他对佛经道藏已然大量吸收,而且时常和僧道朋友们讨论。以他弟弟为法,他开始练气功和身心控制。对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想法,他并不认真,但是即便没法得到,但对获得身体健康与心情宁静,他总是喜欢。

    131. 苏东坡所写最难懂的一篇散文叫《续养生论》,在这篇文章里,他把中国极其难懂的古语“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解释得十分令人满意。苏东坡说,我们随时都在焚烧自己的精力,主要是两种方式:第一,包括种种情绪上的纷扰,如恼怒、烦闷、情爱、忧愁等;第二,包括汗、泪、排泄物。在道家的宇宙论里,火用虎代表,水用龙代表。代表火或控制火者为心,代表水者为肾。根据苏东坡的看法,火代表正义,所以在心控制身体之时,其趋势是善。另一方面,人的行动若受肾控制,其趋势则为邪恶(肾一字在中国包含性器)。所以肾控制人体之时,人就为兽欲所左右,于是“龙从火里生”,意即毁损元气。在另一方面,我们就受心火所引起的情绪不宁所骚扰了。我们怒则斗,失望忧愁则顿足,喜则舞。每逢情绪如此激动,身上的精力元气则由心火而焚毁,此之谓“虎向水中生”。照苏东坡说,这两种毁损元气都是“死之道也”。因此我们应当借心神的控制,一反水火正常的功能。而吞咽唾液是把心火向肾方面压下去之意。

    132. 苏东坡直到他人生的末日,一直想求得“道士丹”,不过他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还没有入迷。

    133. 苏东坡表现他那合乎情理的简单生活原理,只用下列他从古书上摘取下来的四条规则。有一张某向他请求长寿良方,他就写出下列的四句话:

    一日无事以当贵。

    二日早寝以当富。

    三日安步以当车。

    四日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矣,然而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134. 我最喜爱苏东坡给李常的一封信,以常情的看法论节制与单纯。他说:

    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悭尔,而文以美名,谓之“俭素”。然吾侪为之,则不类俗人,真可谓淡而有味者。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此似鄙俗,且出之左右,住京师尤宜用此策。一笑。

    135. 也许是命运对人的嘲弄吧,苏东坡刚刚安定下来,过个随从如意的隐居式的快乐生活,他又被冲击得要离开他安居之地,再度卷入政治的旋涡。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136. 苏东坡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命运足以表示做官身不由己。……皇帝最后亲书一道旨意,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今临汝)。汝州离京师较近,生活亦较为舒适。他听到这个消息,是在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三月初。

    137. 苏东坡和参寥一同游庐山数日,在数百和尚之中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因为消息已在他们中间传开,大家都说“苏东坡来了”。虽然苏东坡只写了三首游庐山诗,其中一首成了描写庐山最好的诗。(夏菲注:《题西林壁》)

    138. 根据好多当代人的记录,在这段时间,可以常看见王安石在乡间独自骑驴闲行,“喃喃自语,有如狂人”。他有时想到当年已经背弃他的老友,便突然拿起笔来,面色凝重,立刻开始写一封信。但是片刻之后,他又把笔放下,好像也颇以自己为耻,这些信没写完,就永远摆在那里了。他仍然继续写日记,他死后几年,奉命把所有的日记交还朝廷,因为其中有当权派的内幕。在他失意的晚年,变得心内凄苦抑郁,对人非常怀恨,对皇上也常是恶语相加。幸而当时当权者还是他一派。但是他的日记竟写了七十多本,很多人见过。

    139. 等苏东坡到了土地肥沃的江苏地带,他不觉迷恋上当地的气氛和自然之美。在往返于南京和靖江之间时,他心中忙着盘算在太湖地区买一个农庄。……苏东坡和滕元发二人暗中订了一项计划,在宜兴买了一块田地,然后奏请皇上允许他在宜兴安居,因为那块田地是他唯一的生活之所出。……九月,他独自下乡去看那块田庄。他曾记此事说:“吾来阳羡(宜兴),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誓将归老,殆是前缘。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元丰七年十月二日于舟中。”

    140. ……一家开始迁回宜兴,在四月初三离开南都,到达湖边新居,是神宗元丰八年(一零八五)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而今终于相信他会终身在此安居下来。他的诗里有两句:“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要在富有田园之美的江南度其晚年了。他可以乘一叶之扁舟悠然来往,“神游八极万缘虚”,真正优哉游哉了。

    141. 但是命运偏偏作梗,正当他把退隐之地已物色到,朝廷对他再度任命的消息又来了。在他到宜兴后还不到十天,就得到消息,朝廷派他到离山东芝罘不远的登州去做太守。……苏东坡在一首诗里,自比为可怜的良马,盛年已逝,再不贪天山的牧野。在另一首诗里说:“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在给佛印的信里他说:“如入蓬蒿藜藿之径。”给米芾的信里说:“某别登卦都,已达青社。衰病之余,乃始入闹,忧畏而已。”

    142. 苏东坡现在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143. “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苏东坡这时已经接近顶点。

    144.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简略读书笔记(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dt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