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人、咬人。
安全感不足
打是排除的意思,是不要这样的意思。
家人有可能有打人行为
2、插话
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3、撒谎
幼儿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4、嫉妒
对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优越的孩子怀有一种不安、痛苦、怨恨的情感。
家长可以从赞许、严格要求、激发竞争意识、诚实待人等方面帮助孩子。
5、爱哭
想让父母安慰、同情自己,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这点很有感受,有时候都哭累了,不想哭了,也等不来父母的安慰,没有人来问问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哭?有时候即使父母问了,可能触及痛处,哭的声音更大了,里面有对事情的委屈,也有对父母的不满。现在想想就是不懂情绪,也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只会说饿了、渴了、困了之类的,对于情绪的命名不甚清楚,对于自己的情感也不会表达,以至于日后形成情结,情结就是未被表达的需求)
6、重复
个性原因、心理发展水平
7、撒娇
过度撒娇是任性。
情绪低落、心情不畅。
8、不合群
父母怕孩子招惹是非
住楼房没有同龄孩子
孩子怕生
孩子以自己为中心
有缺点
体弱多病
智力发育迟缓
性格古怪
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大人怕把屋子弄脏,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孩子没常性,玩一会就不欢而散
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9、执拗
孩子大脑发育是一个过程, 孩子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是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是可能是执拗的,
对策:家长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予理解-沟通-引导。
10、发脾气
欲望过于强烈、现实无法满足。
11、偷窃
没有分清自己与非己,原始意义的“恋物”。
这是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总结的要点。以上几点我最敏感的是:执拗、不合群。前者是父母的评价,后者是我自己的评价。再仔细想,其实上述11点都有,只是淡忘了一些,或者个性中表现得不突出。
对于不合群这一点我的感觉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善于交往,不会言辞,利用学习、看书掩饰自己,看起来一副不合群,只爱看书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