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413天
01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热播的时候,除了马伊琍等几位主演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作为配角的老戏骨陈道明,在剧中的表现也掀起了热议。
剧中的陈道明饰演的是一家料理店的老板,戏份和台词并不多,算是客串。
但他的好演技,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道明为什么能成为影坛常青树?
马伊琍做客《圆桌派》的时候,谈及陈道明时透露了一个细节:
拍摄的过程中,陈道明戏份虽少,但花费的时间并不比其他人少,可以休息的时候也不离开,仍旧站在现场观察其他演员的表演,不提意见也不说话,就只是看。
剧组一起吃饭的时候,马伊琍就忍不住问:“陈老师,您一直站在那儿看我们?”
陈道明说:“是啊,我在那儿看你们是怎么演的,我们那个时候的表演是带有年代痕迹的,带着那个年代的痕迹到现在这个年代来演有可能是要脱节。
我来看你们正当年的人是怎么演戏的,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
我想要融入,但我不能让自己的姿势太难看。”
马伊琍感慨道:老戏骨不愧是老戏骨,从来不对自己满足,永远都走在学习的路上。
年过花甲依旧保持学习的姿态,不让自己停留在老戏骨轻车熟路的演技舒适区,这个姿态实在太好看了。
不只是陈道明,那些事业有建树的人都有这样的共同点:永远不在舒适区自我满足,永远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
比如股神巴菲特,纵使家财万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学无止境。
如果你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你会发现,他醒着的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
正是不间断地学习,不沉溺舒适,他们才能事业常青,持续活出高品质的人生。
02
从陈道明和巴菲特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所有的问题,都源自我们过于依赖舒适区。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43:舒适区》中提到,舒适区,就是你习惯待着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习惯相处的人,习惯表现的态度……总之包含了你所习惯的一切事物。
待在舒适区里,我们会感到情绪稳定,获得满足感和内心的平和。
但如果过于习惯舒适区,并把自己局限在这个区域内。停留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中,就会带来思想上的懒惰,行动上的停滞,作风上的懈怠。
就像唐山收费站的那位大姐,因为在体制内的环境中舒适惯了,从未想过学习新东西。
一旦工作发生变故,收费站取消了,她就失去了应变能力,所以才会跟领导哭诉:“我的青春都交给了收费站,我现在啥也不会……”
所有的问题来源,都是由于我们过于依赖舒适区。
但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管理学家德鲁克早就说过:当今的知识工作者,工作年限远比一家公司的寿命要长。
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很难一辈子只在一家公司工作,只做一个岗位。要想让自己不被淘汰,就必须让自己的学习的速度,舒适区的扩大速度快于时代变化的速度。
②与其直接陷入恐慌区,不如早进学习区。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根据学习的难度和跨度来分,一般可以简单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三个类别。
比如学习沟通课程,对于一个有点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舒适区就是“宅”,“在公众面前做演讲”则是恐慌区。
而学习区就是试着用沟通课程的方法,每周进行一到两次实际沟通。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要持续给自己找点刚刚好的“不适”,因为从“不适”到“适”,就是学习的过程。
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早一点进入学习区,会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变化,不至于变化出现时,一开始就陷入恐慌。
陈道明和巴菲特深谙此道,于是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一旦进入学习区,要走出舒适区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③一点一点增加难度。
扩展舒适区的关键,就在于在你可接受程度内扩展,有一点点不适,但还不至于痛苦。
比如,你想学习某个领域的新知,但直接买专业书来看,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最后导致学习的兴致受影响。
这时候就可以降低难度,先读一些有助于理解这个领域的科普读物,比如简化版、插图版、解读版等,读起来有些费力,又不至于完全无法理解。等能力提升了,再加大难度。
当你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普通的书,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马云说过:
如果你对你们村很了解就做赚村里人钱的生意;如果你理解这个城市就做城市级别。不要明明只理解一个村又每天想赚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钱。
在自己熟知的领域、认识的范围寻找需求点当然比贸然进入新领域来得靠谱些。
但如果每天只想着赚钱,却不接受新鲜的事物,不去学习新的知识,恐怕也很难找到钱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