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蜂(二)

作者: Hua度 | 来源:发表于2023-12-14 17:5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此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麻子蜂又名地窝蜂,是说它们的巢穴往往建在地下。有时候为了彻底“封杀”地窝蜂,防止不小心蛰伤孩子(其实这都是借口),我们往往会用稀泥堵死地窝蜂的进出通道,或者用䦆头砸扁那一大块地方,叫它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这种法子往往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机灵的小东西会“‘掘’地求生”。

    这次“剿灭”地窝蜂的结果以堂弟文博胸前被蛰,我们自动放弃而告一段落。有懂行的老年人用抽旱烟的烟锅倒扣在文博胸前以来驱毒,类似“拔火罐”的工作原理。其实大可不必,地窝蜂蜇人,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

    至于打人头蜂那又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也是一个后晌,贝贝纠集一干人等,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朝着风口窑进发,真有点像令狐冲带领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前往嵩山“上少林,救圣姑”,我记得就有大浪、郭猫、橙子、罐罐、微微、微卒、草开、堂弟文博,等等。

    风口窑是贺朝社沟里一处极为有名的地方,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具体以前用来做什么我们小辈也没去问,有可能是存储粮食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公社举行临时会议的地方。彼时风口窑顶就被一群人头蜂给霸占了去,巢穴比五个足球加起来还大,很是霸气外露,威武雄壮,令人望而生畏,提心吊胆。

    人头蜂,顾名思义,被蛰一下,能起人头那么大的一个包。如果你运气不好,被很多只人头蜂同时攻击,有可能慌不择路,坠入悬崖。从老一辈口中,我们也听说了人头蜂攻击家畜或者行人,并有致其死亡的案例,讲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自然令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暗暗心惊,恐惧不已。

    从体格上来看,人头蜂比细腰蜂要大一截,不光声名在外,而且长相凶残。但我们“好事者”“惹事精”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尤其是当个人处于群体中时,经过“领头者”声情并茂的演讲,有心人巧舌如簧的说动,怂恿,鼓吹造势,再加上三言两语的激将法,大家立马斗志高昂起来,想像先辈那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定要“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今天非要摸一摸这老虎的屁股不可。

    我们轮流用弹弓、竹子做的简易弓箭,拿起石头、土块向着蜂巢进攻。三人一组,前排攻击,后排装弹,末尾匍匐前进,回收武器弹药,进退有据,轮番上岗,有模有样地执行作战命令。

    其实大家年龄尚小,气力不足,弹弓或者弓箭射出的“子弹”,以及奋力扔出的“手榴弹”没几个能命中,但这种挑衅的行为早已惹毛了人头蜂,“总部”立马派出“海豹突击队”对我们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全覆盖无差别的“战略轰炸”。我们的队伍根本不是对手,被人家“大队人马”一冲而散,四散奔命,躲的多,逃的逃,有的连忙寻找掩体,有的躺在草地“装死人”,反正人头蜂很傻,根本不屑也不会“补刀”。

    此役最终还是以大浪被蛰而宣告失败,等我们大声呼喊,纠集残兵败将,收拢散兵游勇,才发现人人挂彩,不是衣领上沾惹了草木碎屑,就是脸上满是尘灰之色,有的人裤子的膝盖之处,被野草的汁液染成了绿色,看来回家的日子不好过了。

    最终侥幸打中蜂窝的两人被推选为本次大战中的“战斗英雄”,我们齐喊着他们的名字打道回府。两人也是面上有光,洋洋得意,无比骄傲地向人宣扬自己百发百中,神乎其技的投掷功底——那可是自幼跟随祖父赶羊练出来的。

    马蜂,简直就是“核弹”级别的存在,无人胆敢“捋其虎须”。它体型巨大,身材肥胖,堪比屎壳郎,地窝蜂在它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难以望其项背,只有吃灰或者挨揍的份儿。

    其实大可不必惧怕这些野蜂,它们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比如为某些特定的花朵、果树、庄稼进行授粉。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会出现攻击人畜的行为,就如同邵寨塬上自古流传的那句歇后语——“人蛇相遇,人也怕,蛇也怕。”一句话,人和牲畜根本不在它们的菜单上。

    2011年,我都21岁了,那年正月,我跟着几个小朋友去打蜂,结果他们都没事,就我被蛰了,还在眼皮上,再一次成为“眯眯眼”。回到兰州,同学问起怎么回事,我非常不好意思地把这件事讲给他们听。结果他们笑喷了,直说我无聊透顶,闲得蛋疼。

    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打蜂,距今已经过去了12年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蜂(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kw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