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意之旅“心灵对话•写作”小组的第24篇文章)

上午宝宝无比激动地发来三个叹号“我全通了!!!”。我们于是越洋语音了一个小时。他喜欢透过逻辑搞懂K,我觉得很有趣,满典型的理工科思维。
核心是围绕“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1,观察者就是“我”,是思想、记忆、观念、情绪等的运动或者结论,当我在运作的时候,你所看到的任何客观世界的影像都是自我的投射或者延伸,都是脑子里陈旧思想的反应。比如我们对一个人的解读,对一个物体的看法,对颜色的喜好,对事物的印象等等,都是已知之物的回放,只是换了个样子出现而已。
2,当这个辨别、确认或者命名一发生,就是分裂,就失去了万物一体的状态。
刚才Wind说,“我们经常会把心理层面上发生的事情和物质层面上的事情混到一起去考虑。但我个人理解,物质层面上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自然的,但受到心理层面上对安全感追求等的束缚、局限和影响。在物质层面上发生的事情,需要思想和知识去比较和权衡等等,是合理的。但在心理层面上,由于认同于一个虚假的自我而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甚至给人类的物质生存带来灾难——这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不过似乎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也不容易区分,究竟怎么叫物质层面,怎么叫心理层面呢?心和物,似乎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比如吃一个馒头是身体需求,吃几个就不算身体需求了?嗯,我想,我们的身体会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关注身体的感受和反馈,就能清楚。
感受会被活跃的思维掩盖住。精微地觉察的话,自己是怎么想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习惯于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如何理解别人的话语…这些都是可以被更清楚地看到的。就在我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似乎又洞见到了自己的思路,甚至觉得我写出的文字有点套路的感觉,不,不是套路,是有点陌生。是对它们的指代有所怀疑。
每一行文字出来,似乎就自带含义了,但它们真的是我原始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感受吗?我的体会如何透过文字能够被全然接收呢?看得人,他们是透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记忆在解读,他们的解读,真的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吗?这个问题很有趣。
然而我们会说,某人和某人是知音。见字如面,闻声心通。那种通,那种理解,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有些人,你随便说一句话,他就能懂你的意思,有的人你得费劲解释半天。这种理解和共通,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想,理论上说,我们都享有一个共同记忆,可能有共鸣的两个人有共同的经验、思维方式、体验、记忆碎片,大家交集甚多,自然一说就通,但还有一点,有的人理解力更强,我想是因为他的倾听、收集信息的能力更强,基于经验、信息量、开放的心、全方位的感知,他因而更容易理解不同人所说的话。他不是固守在自己的经验圈子里看问题。
今天讨论到一点:顺其自然。没有所谓正确的生活,而是知道自己的选择,了解自己的原因,并能心甘情愿心平气和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当我们面对许多选择的时候,我感觉少“做”一点是好的,不要那么积极,消极以待,少“动”,当泥沙沉淀一下再做决定。“被动”不见得是个坏词,这里边有一种容纳、承载和安静。一个急性子的人很可能因为“自我”而不停地做(zuo一声),证明自己,因为恐惧而想要安全感,因为嫉妒而想要反击...等等。此时,冷静一下,沉淀一下,再做出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更好的决定。
我越来越不觉得有什么正确答案了。觉察是对的,自我了解是对的,但其他人的任何建议,我想也许都是历史性的,时代性的,片面的,不见得适合我的。我的路需要自己走。了解自己,同时,了解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