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不了一点小挫折,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对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呢?
从孩子遭遇不如意就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到孩子一点点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情绪激动,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难以自拔。越来越多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扛挫能力“简直弱爆了”。但为什么有的孩子扛挫能力很强?这种差异源于哪?
那些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凡事补那么在乎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似乎更容易面对:而那些敏感、谨慎、对人对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则相反。不过,这并不表明孩子的气质类型与扛挫能力强弱有关。事实上,无论哪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都能有可能分化为扛挫折能力“强”和“弱”的这两种类型。
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导致孩子扛挫折能力出现差异的根源是家庭——家长自身遭遇挫折时如何应对,在孩子面临挫折时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家长能否利用机会协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这些才是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
您认为挫折教育一定是从小实施吗?您是否真正理解挫折教育呢?
孩子遭遇挫折时,做他坚强的后盾,给他心里支持。支持的方式有共情,允许他发泄,在孩子发泄时,平静的守候在他身旁,甚至通过拥抱、轻抚后背等方式给与安抚(但是这种安抚有度,让孩子感受到只要他需要,我们就在他身边,同时也给他自己排解情绪的机会),而不是将他冷落一旁。等孩子再大点,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以安全而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如创设发泄角,画出他的坏情绪以及如何应对)释放情绪,或跟他一起商量应对的办法,为孩子的内心清理出一片澄明的天空。
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正向思维模式看问题,泰然处之。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要尝试凡事要看它的积极方面。我们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会做到,没有比身教更能打动孩子了。“虽然……(导致挫败的原因)但是……(积极的意义)”,这样的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舒缓情绪,同时看到光明之处,不妨经常尝试。就算某个事件只有挫败感,看不到积极的意义,但至少我们懂得这样的方式不行,这便是积极的意义。换个思路,海阔天空。
要避免思维上的二元对立,教会孩子掌握转化的智慧。
此路不通时,试试寻找第3、4、5、……N条路,找到几条算几条。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形成习惯性的反应模式——相信凡事都有解决办法,此路不通,他路必通,这种信念是支持孩子战胜挫折的最大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