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第一次坐火车去武汉,当列车缓缓驶上长江大桥时心情格外激动,兴奋地隔着车窗眺望辽阔的江面,不断有巨大的钢铁斜梁一闪而过,忽然两名持枪战士的身形跃入眼帘,并迅速如剪影般定格在脑海中,我便打定主意,下车后先去参观大桥。
大桥的南端在武昌,临江矗立着“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其高6、7米,呈圆柱状,碑身南侧镌刻有毛主席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底座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建桥记”,还有一长串俄文名字。我绕碑一周,仔细地读完了所有内容,对我国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有了初步了解。
清朝末年,清廷就有修建长江大桥的打算,以贯通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但由于受技术和经费的限制都没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建桥规划即纳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列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28名苏联专家担纲设计,主要材料也来自“老大哥”,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量工人承担着施工重任。大桥于1955年9月开工,在1957年10月竣工,彻底打通了长江两岸的交通大动脉。
大桥横跨在武昌的蛇山与汉阳的龟山之间,全长1670米,共有8根粗壮的桥墩扎入江心,在水面形成9个优美的拱券。桥身由优质钢梁构成,且没有一处焊点,全部用铆钉固定,其质量绝对是杠杠的。60多年来,大桥经受了7次洪水侵袭以及77次船舶撞击的考验,至今仍完好如初。我望着顶端疾驰的汽车,中间长龙般的火车,以及远处争流竞发的百舸千帆,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武汉长江大桥也的确是国人的骄傲,其成为了武汉市的地标,还登上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两角钱的主画面。它的落成不仅解决了南北交通中的肠梗阻,而且为武汉市增添了一个万人来朝的新景观。人们纷纷驻足桥下,赏长虹卧波,观夕阳穿洞,看龙影粼江,大桥也便被收录进几代人的影集中,更有无数恋人来此,让雄伟的桥身见证他们的百年好合。
我乘坐桥头堡里的电梯直达桥面,俯瞰烟波浩渺的长江滚滚东去,感受脚下列车驶过时产生的阵阵波动,便好像飘飞到了蛇山之巅,龟山在望,江流绝眦,而钢铁长桥一如玉树临风的少年,依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寿命为100年,如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而专家经过对它全面的体检,确认其身体状况一如既往地良好。我在慨叹人生苦短之余,衷心地祝愿这座英雄之桥青春永驻,能够千岁千岁千千岁!
2023.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