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中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看似抗拒改变,其实是行为方向不明。书中提到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必须制定具体的措施,也就是说,要有一一的、明确的、具体的措施和方向,才能真正比较容易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教学行为也一样,并不是说老师不愿意去改变,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也许他们不缺少理念,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并不懂得应该怎么去做,还是遵从习惯和常规更放心些。
其实在课堂上,对老师有越多的要求,老师越不容易放开手脚遵从规律和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教学。
我认为,这就需要领导者真正的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我举一个小例子吧,记得年轻那会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感觉上起来特别费劲,这篇文章非常难讲的印象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可是,昨天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轻松愉快。一是因为现在文章的主题有了改变,允许比较多元化的理解,二是因为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也没有那么多的设计,我只是把角度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去感受这篇文章当中,哪些地方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在他们心中形成共鸣的地方,顺着学生的思维去追问为什么感兴趣?学生就很容易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然后就很容易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那个在鲁迅笔下特别美的百草园,那一年,我去浙江学习的时候特意去看过。当时,看到我心目当中那个美好的小园子时,内心特别失望,它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片荒芜的小园子,我看了以后,觉得有种受骗的感觉,特别失落,我相信了一句话:美好的风景总是在心里和远方。上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分享这种感受。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起来这么不起眼的小园子,在鲁迅的笔下这么美呢?我让学生帮我解答我内心的疑惑,小孩子非常厉害,他们告诉我说:因为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过的园子,有着鲁迅童年的影子在。小孩子还告诉我说:小孩子玩的东西不见得有多好,玩的地方也不见得有多美,只要有童真童趣在,就会很难忘。
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去从文学的角度去找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语言的美。这个普通的小园子,被鲁迅写得这么美,那么就需要思考:看起来普通的事物,如何用文字把它变美呢?这需要我们有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感受美的能力,还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学会表达出美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技巧。课堂上,就这样慢慢地进入了语言文字的世界……
我想这就是思维角度的改变,由老师怎么教到学生怎么学的改变,但是这样的改变是需要磨练的,要想老师尽快的成长,除去老师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外,还需要有人帮他们进行行为设计,给他们具体的方向和措施。
其实,什么是学科思维,大部分老师并不清楚。我也是想了很久,才想明白语文的思维方式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只有老师想明白了,才能去引导学生去构建学科思维,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教师自身的改变,老师要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会学习的老师才能教会学生怎么学,如同会读书写作的老师才会教会学生怎么读写。其实,没有真正靠讲授能够让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但有靠影响,引导和体验让学生学得到的知识技能。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也是一本不错的书,向您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