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相处最多的便是孩子。如果问我:收益最大的是什么?回答是: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第一次做父母,孩子出生,这个头衔就有了,但是真的懂得如何做父母?我们的经验可能来自于自己的长辈,自己生长环境,把我们父母的“经验”直接拿来使用。
有一次考试,甜甜考得很不错,孩子自己很开心。怕她得意忘形,补了句“如果下次也能考这么多,就太好了”。孩子其实不开心了,她说:“你这个激将法对我没用”。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从小就这么一路过来的,无论我考得多好,母亲的做法通常是:泼冷水,激将法,对比……虽然那时我很不喜欢母亲的表达方式,而如今,这三种方法,却深深地藏在我的潜意识里。到底是因为快乐,才能“考得好”还是“考得好”才快乐?
今天群里有朋友问,有关于孩子的书推荐吗?我想起六年前曾读过的三本关于孩子的书,至今印象深刻,书中没有大道理,没有说教,有的,就是那份真,善,美,今天推荐给大家
第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尹建莉父母学堂”首席导师。
这本书是尹建莉老师的教子手记,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实战经验”更是教我们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第二本《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里借用文中原话: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印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此书令人惊讶地证明了童年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有独特价值的。
其实,这本书属于少儿图书,我倒觉得成人读了受益匪浅。
第三本《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
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与生俱来有他的天性,我们要让这样的天性不要被破坏,或许他成长得慢,但是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或许他和别人不一样,但是那才是真正的他啊;或许他不完美,那正是来弥补我们的残缺。
2019.1.10 华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