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题⑦走亲访友(上)
水尾埂头,到大舅家拜年,与父亲选择在家吃过午饭的时间。
“就带你走走,亲戚之间常走动才为亲。”
埂头村原本属于童游镇管辖,后面童游改街道,把管辖的区域划到了南山,南山之外的埂头变成水尾行政村的一部分。
去往埂头就一条单行的车道,说是在山里,但一条新修的省道高架桥穿村外而过。只占用了一点山地,房屋与梯田均没有受到影响,村里人的生活还是延续着原有的轨迹。
埂头村人口不多,光大舅就生了七个孩子,而且6个是男孩,大都留在村里,以山田为生,各自取了媳妇后,泥墙夯的老房子肯定不够住,就在老村的外面重新找到一块平整的地,盖起了水泥房,每家每户都有两三层。虽然儿女盖的房子足够大舅挑着住,但老人家还是喜欢住在自己的泥房里,他说这里冬暖夏凉,已经习惯了。
渐渐的,除了朱家外,村外盖房的也越来越多,就形成村口的新村和村内的老村。
老人家大多喜欢住在老村里,再者这些泥房依旧牢固,做儿女的也就随着父母了。
我把车停在新村与老村之间的大坪里,先去老村的大舅家。
老村的泥房一点也没变,变的是村里的路,现在都打上了水泥,平整又洁净。
老远看到大舅从家里出来,我挥挥手。
大舅年龄已逾八十,眼神却还不错,提着小火笼取暖的他冲着我笑了。
依稀能看到他嘴里仅剩的几颗牙齿。人到一定年纪,就老得特别的快。大舅微弓着腰,腿脚也有点不利索,瘦削的脸上被深深的皱纹侵蚀着。
“大舅这辈子是真做得苦!”父亲说到。
翻田,种水稻、种西瓜,开荒,种水果、种竹笋,田里的活,山里的活,他都是一把好手。这把好手养育了七个孩子。
听到我们已经吃过饭,大舅一阵责怪:怎么能不在这边吃饭呢?
老房里都是木制结构,入口处是一个屏风,左右两个通道,过一个采光的天井,便是厅堂和两边的卧房,最里面便是厨房和院子。
这样的古宅,倘若在城市里,是会得到修缮和保护的。
靠屏风处入座,这算是入口的前厅,当大门敞开,前厅与路面进行衔接,四周排上几个木凳,就可以边晒太阳,边聊天了。
这确实是农村里最常见的生活方式,路过这里的邻里,或者刚从山里挖笋回来,锄头一放,一落座,话题就此开始。
在我们嗑瓜子唠嗑的过程中,就不断的有邻里经过打招呼。在乡村生活,没有外人。
春节话题⑧走亲访友 (下)
村口的新屋,大家统一盖起三层半的小洋楼,素色粉墙,铝合明窗。10几座交替排列,一条天然溪水汩汩流过,举目皆青山绿野,这才是真正的生态雅居。
住外村的大婶姥已经百岁高龄,见我们来,起身便我我们倒茶水,还不忘在每一杯的茶水中放上一块冰糖。“扑通”一声,冰糖落水的那一刻,老人家自己就乐了。
作为家族中的最年长者,依旧是耳聪目明,生活上根本不用小辈的操心,看来这里的山水确实养人。
不过这两年,行动也只限在老村与新村之间,毕竟百岁的年龄,腿脚不像九十几时一般利落了,那时候,她经常徒步到城里的集市去买东西,根本不在话下。
新屋一层的厨房旁边时一个背靠山的院子,院子里圈养着鸡鸭。一口水井已经不怎么用了,因为ta们有了新型的采水方法。
背靠的山中有泉,便在山腰上放置水塔,水塔蓄水,借助铺设的水管把水引到院落中,端头处装上水龙头,取水时便拧开,此水清澈甘甜,是名副其实的纯净天然水。
春节走亲,其实是走进一段更真实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带着家族的身份,亲情是彼此温暖,找寻归属感的一种方式。
无论走多远,春节总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与老友畅谈,时间上的疏远,却在春节的日子全部拉近,然后带着新的能量再出发,这或许就是春节本身的意义。
《春节的话题》,明年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