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买书,但是却爱看书。家里的书不多,但是每每想读书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拿起《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于丹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没有性别,没有世间和空间,只有温度的孔子。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想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主要原因吧。
于丹从“天地、心灵、处世、君子、交友、理想、人生”七个方面对《论语》进行讲解和分析,让《论语》不再高不可及,与生活相连,与心灵相通。让我不仅敬畏,更心生仰望。
心中有信念,幸福自然来。当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当子贡说三条太多了,必须要去掉两条时,孔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呀?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他认为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当我们今天丰衣足食,再说幸福的时候,我们真的感受到幸福了吗?我们会以周围人的物质生活和自己能进行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生活不如别人会觉得自己很不幸福。显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在提高,很多时候当我们抱怨日子苦找不到幸福所在的时候,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
换一种态度,找回我们的幸福。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想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幸福的时候,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但是因为他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自己的心灵已经成了身体的奴仆,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呀!它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让我们后世多少人心灵为之向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心灵上的自由,我们不妨每天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用于丹的话说那就是“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籍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当我们心中有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心灵的那片乐土。
恕人爱人,拥抱幸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很多人的口头禅。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再受伤害。 记得有一次培训会,有一个老师讲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让我记忆非常的深刻: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经的撑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20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淡淡的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20里地还没放下呢。作为老师,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哪有孩子不犯错的?当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能正视孩子的缺点,放大孩子的优点,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我们收获的也一定是孩子对我们满满的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想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当我们心生杂念时,当我们心中困顿时,当我们生活无助时,我们要多问问内心的自己,也许我们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幸福一定会属于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