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后上课的第一天过得很不好,到晚上十点要睡觉了还有几项作业没有完成,游戏也没有玩,在九点三十的时候,决定喊停跟女儿谈谈。按照培养自律课程的打卡练习内容:用提问代替告诉与孩子沟通。
妈妈:“今天我们的日程表延误了,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女儿:“英语作业太多了,超过了安排的时间。”
妈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女儿:“我数学的知识点没掌握,又花时间复习了。写作业的时候玩平板了。”
妈妈:“还有想说明的吗?”
女儿:“我上课看平板了。”
妈妈:“现在只有二十分钟就要睡觉了,我想听听你接下来的计划。”
女儿:“我用十分钟弹钢琴,十分钟洗澡。”
妈妈:“还记得我们最初的需要吗?”
女儿:“嗯,我们的需要是早点把作业写完,多点时间玩。”
妈妈:“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呢?”
女儿:“明天上课的时候,你在我身边吧。”
妈妈:“我们明天试试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但是今天上午采用了她的办法,效果还是不理想,安慰自己每个人在遵守规则都是不情愿的,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完上午的网课,开启了第二轮的谈话:
妈妈:“已经过去了一上午了,上了哪几节课?”
女儿:“上了四节课,第一节是语文,第二节是数学,第三节是科学,第四节是运动”
妈妈:“你的感受怎样?”
女儿:“不太好”
妈妈:“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感受不太好?”
女儿:“因为妈妈在身边,而且讨论前的我是不同的”
妈妈:“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女儿:“其实我不喜欢妈妈在我的身边,对一个问题讨论之前,我的心还是平静的,但是讨论结束后,我的心是烦躁的。”
妈妈:“你不喜欢妈妈在你身边,你是用了一个你不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
女儿:“好像是”
妈妈:“我们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妈妈要不要在身边吗?”
女儿:“好像是”
妈妈:“妈妈为什么会在你的身边?我们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女儿:“妈妈在我身边是为了我上课不刷平板,我们的问题是解决我上课不刷平板”
妈妈:“如果我们解决了问题,妈妈在不在还需要在你身边吗?”
女儿:“不需要了”
妈妈:“你回想一下今天上午上课,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女儿:“没有”
妈妈:“那今天上午你刷了几次平板?”
女儿:“四次”
妈妈:“我相信你只刷了四次,妈妈在身边的方法有用吗?”
女儿:“没有”
妈妈:“你要不要看看我们家的监控?”
女儿:“还是不用了吧”
妈妈:“你看,妈妈不看,当下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监控是为了还原发生的的事情。”
女儿:“好,那我看看”
妈妈:“看完了,有什么想说明的吗?”
女儿:“我还是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刷平板了。”
妈妈:“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女儿:“下午你把平板带走吧,不要放在我的身边”
妈妈:“那如果钉钉群里有消息怎么办?”
女儿:“你可以读给我听”
妈妈:“那也好,我们试试你第二个办法吧”
耐着性子不带责备跟孩子进行对话,很崩溃。有好几次心里骂人的话都到嘴边,说教的方式,讲道理的欲望像“打地鼠”游戏里面的地鼠,时不时地冒出来。明明都是孩子做错了,大人双手叉腰,从古讲到今,从家庭讲到社会,道理层层叠加,就是要讲到孩子“心服口服”。想象的画面很美好,可现实很残酷!一个字都没进入孩子的耳朵和心里。换来的除了你生孩子的气,孩子也在生着你的气,家庭成了站场,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
如果真是用讲道理、说教的方式可以解决孩子所有问题,就没有“问题孩子了”。现在父母最会做的事情就是讲道理了,讲着以前父母跟我们讲的道理,讲着小时候我们不愿听的道理。小时候被讲道理的时候,下定决心不要变成讲道理的大人,十年、二十年过去后,我们变成了小时候最不喜欢的人,把我们不喜欢听的道理讲给了我们的孩子听,还责怪孩子不听我们将的道理,照样用着“为你好”的口号和幌子道德绑架孩子。我们做着自己厌恶的事情,还把情绪的“猴子”让孩子背着。谁愿意做这样父母的孩子?
作为企业的员工每次面对公司的KPI考核,是不是跟孩子被要求写作业的感受是相同的呢?在制定KPI的过程,跟你商量着来,每次KPI考评还是让你皮肉是紧绷的状态?面对规则面前,我们大人都无法以愉悦的心情面对考核,如何要求孩子以愉悦的心情完成我们制定的规则呢?!
为了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妈妈,眼里除了作业,我们还有其他的可聊的妈妈,我改变着跟孩子沟通的方式,耐着性子,擦亮眼睛,努力“看见”孩子的闪光点。问问自己,关于孩子,作为父母我们的需要是孩子有担当,有责任,积极向上,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爱和被爱的权力和能力,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管理时间的能力。那我们这些父母做的这些事情是否满足到我们的需要?能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吗?除了念叨作业,念叨成绩,念叨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之外还有什么跟孩子聊得,了解孩子的喜好吗?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吗?你的沟通方式只高兴了你自己,有考虑接受者的感受了吗?如果之前的沟通方式没有成效,那就试着改变,从改变自己开始,试着去看看是否有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