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爸妈!我恨他们打我!”
当妈妈刘琴听到读初三的女儿恬恬,对心理治疗师说出这句话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刘琴发现恬恬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还是在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时,在此之前,她从未想过,恬恬会毁在自己的手里。
去年的期中考试,恬恬的数学考得特别差,因为恬恬一直偏科,文科成绩好,理科成绩总是不理想,刘琴就有些不太高兴。
但是恬恬比妈妈更焦虑,开始彻夜不睡觉,说自己要学习,还跟妈妈要手机说要在线上课, 刘琴没有答应恬恬,要求她赶紧去睡觉。
刘琴以为恬恬只是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没有想到有一天外出办事的时候,却接到警察的电话,说恬恬在家里做出极端行为,被别人看到才报了警。
刘琴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她知道必须要带恬恬去医院了。
经过两家权威医院的诊断,刘琴跟丈夫才不得不接受眼前的事实,就是恬恬患的是伴有精神症状的中度抑郁,因为情况比较严重,必须要住院治疗。
刘琴说那一刻感觉天都塌下来了,不仅自己哭了很久,连从来不哭的恬恬爸爸,也流下了眼泪。
在医院治疗期间,恬恬一直比较焦躁并且情绪失控,还有整夜不睡、哭泣,做出极端举动等行为。
最关键的是,恬恬拒绝跟妈妈刘琴沟通,只愿意跟心理治疗师交流,而且反复说:“我恨爸妈……”
好端端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养成这样了呢?追根溯源,刘琴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才造成恬恬今天的局面。
【1】
过于看重学习,孩子没有喘息时间。
作为独生女的恬恬,刚上小学就被妈妈刘琴安排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从学科类到兴趣爱好类,加起来大概有七、八门。
恬恬每个周末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使恬恬表示不喜欢画画、乐器还有舞蹈,刘琴依然坚持要恬恬去上课。
反而恬恬喜欢的唱歌,刘琴却觉得学了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让恬恬去学,从小学到初三这九年,恬恬所有的时间都被妈妈安排得“明明白白”。
然而,这不是恬恬想要的生活,也不应该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日常,没有一丝一毫喘息时间的孩子,精神崩溃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从3周岁进幼儿园,到21周岁大学本科毕业,大部分孩子要在学校度过长达18年的学习时光,这是一场时间跨度长而又没有回头路的成长过程。
正因为如此,父母总怕孩子一步走错步步错,以为只要把孩子的时间都排满,孩子就能成为学霸,将来走上人生巅峰,其实真的不是这样。
一份《全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的调研显示,熬夜写作业,导致85%的学生出现过沮丧、崩溃、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危及学生健康成长。
孩子应对学校的学习已经很不容易,父母应该做的是协助孩子疏解学习压力,而不是像刘琴这样的父母一样,额外再给孩子增加各种学习任务。
当孩子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势必会导致情绪崩溃直至精神坍塌,真的等到这一天的时候,父母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前一段时间出台的“双减”意见,就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
该学习的时间认真学,该玩耍的时间放心玩,父母要给孩子创造张弛有度的学习成长氛围,才能让孩子轻松学、开心玩。
【2】
教育方式粗暴,孩子没有人格尊严。
刘琴对恬恬的学习抓得紧,要求自然也高,为了让女儿的分数考得高,她给恬恬灌输的理念一直是“只要你成绩好,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
这种“唯成绩论”的奖励方式,不仅体现在每次考试前,更体现在恬恬跟父母提要求时,刘琴总是一句话:“只要你成绩好!”
恬恬当然不可能每一次的成绩都考得好,但凡考不好,刘琴二话不说直接开揍,她以为只要恬恬不想被打,就肯定会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原本恬恬跟爸爸比较亲近,在她每次被妈妈揍的时候,发现爸爸并不能跟自己站在一起,久而久之恬恬跟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
文化学者于丹说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
我们生下孩子就当了父母,但并不一定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这种考得好就能任意提要求、考不好就要挨揍的教育方式,毁掉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父母可以任意“揉扁搓圆”的物品,只有当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才能有健康长大的那一天。
前几天,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英语第一单元测试的分数不理想,他拿着试卷给我签字,我看了一眼就签了字,只说一句:“下次努力哦!”
儿子认真地点头表示:“妈妈,我这一次就是太粗心了,下一次肯定考得好!”其实我知道,粗心是他的老毛病了,但是我愿意给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比起注重孩子少考几分的成绩,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打骂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
唯有当孩子不为成绩焦虑的时候,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因此父母要懂得适时调整教育策略,一切以孩子的身心发展为前提。
【3】
过早要求独立,孩子没有成长依靠。
孩子的天性是黏父母的,但是刘琴却以“孩子长大了,就要独立”的理由,要去还在读幼儿园的恬恬独立。
读小学的时候,恬恬遇到难题来找刘琴,她得到的答复通常是:“你自己想办法。”久而久之,恬恬也不愿意找妈妈了,性格也变得倔强。
自然刘琴说的话,恬恬也不太愿意听了,也因此如此,刘琴生气着急的时候,就会动手打恬恬,甚至恬恬上初中了还经常被刘琴打。
明明父母就在身边,恬恬却一点都依靠不上,陷入深深的无助中的她会说:“妈妈,我很想生病,生病的时候你们会一直陪着我。”
多少父母会以为,让孩子独立就是把孩子从父母身边推开?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有当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坚实的依靠的时候,孩子才具备独立的勇气。
看过一位妈妈讲述,她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让儿子单独睡在儿童房里,每次儿子醒来哭闹的时候,她都是哄睡着了就离开儿童房。
现在儿子长大了很独立,做事情很有主见,但是妈妈却烦恼,儿子跟妈妈并不亲近,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妈妈连门都敲不开。
有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爱)没有得到满足,她自我的一部分会永远“卡”在那个地方,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寻求补偿。
孩子在越长大越独立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在身后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独立,那么孩子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所说:“无论一个人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 样东西:根和翅膀。”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父母逐渐引导孩子学会自理和自理,让孩子在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属于自己的未来。
【4】
当初刘琴第一时间跟恬恬道歉的时候,恬恬并不愿意接受,对妈妈特别冷漠和抗拒。
从今年3月开始,恬恬在浙江省康复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目前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
妈妈刘琴已经降低了对恬恬的要求,她说:“我不要她成绩好,只要健健康康就行,初中 毕业考不上高中也没有关系,或者就上一个一般的高中就行。”
后来有一天,刘琴对恬恬说:“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我很爱你,只是方式错了。妈妈今后一定改正,你看妈妈的行动就可以。”
恬恬当时就哭了起来,现在母女俩能一起聊天了,恬恬也愿意跟妈妈说心里话了,刘琴知道这很不容易。
现在恬恬在继续上学,但是每天只去上午半天,中午刘琴把她接回家,每天晚上一家三口散散步、聊聊天。
恬恬突然有一天说:“爸爸妈妈,我好幸福啊!”那一刻刘琴泪崩了,这才明白孩子要的很简答,就是父母最单纯的陪伴。
恬恬是幸运的,能够在父母的反省和行动中,获得久违的幸福。
而恬恬的遭遇也告诉所有父母,不想让孩子的人生走弯路,就要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第一位,让孩子快乐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