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我以人格担保,今晚以前,我确实不知道啥叫人格。今晚,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之后,貌似才迷迷糊糊晕晕乎乎整的有点明白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人说“我以人格担保......”,如此听来,“人格”似乎是与一个人的人品、名誉、道德等相关联的概念,那么,究竟是否如此呢?
“人格”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道德上的人格,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如我们刚才所举例子“我以人格担保”中即为此意,当然还有法律上的人格,文学上的人格,以及心理学上的人格,也即我们本篇将锁定的“人格”概念。
那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定义又是怎样的呢?
经常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看一些大众心理学书籍的朋友,相信大家会有同感,就是经常搞不清“人格”、“个性”、“性格”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与早期心理学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翻译历史有关,也与心理学和哲学对于“个性”一词相互重叠的释意有关,目前中国心理学届更倾向于将“personality”翻译为人格(对应英语单词personality,一个人整体的、系统的心理特征总和),而早期却习惯于将“personality”翻译为个性(对应英语单词individuality,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相对于共性而言),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即使中国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中也会常常把“人格”与“个性”混用,比如《个性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这两本心理学专著讨论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那么“性格”又是怎么回事呢?性格一词对应于英语单词character,在心理学中指人格的类型,也即:性格=人格类型。那什么又是人格类型呢?此处先不解释,后文再议。
总之,到了这里你就先整明白一件事,在心理学中,“人格”和“个性”是一回事,可以互换,但是性格不行,性格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可见,日常生活中,我们将性格等同于个性的说法,在心理学家看来,也是不严谨的。
OK,今天咱就先整明白这一点就行,切勿贪多!
(后期再整理,感觉这个专题啥也没说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