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文学教育家共同编写的一本以小说形式展开的文学知识科普读物。
带领读者在感受小说情节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思想,是本书的新颖之处。
以下心得分享自第三节:内容与题目。
01什么是文与题?
“文”即是我们在文章里所要写的内容,“题”便是标举全篇的名称,两者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相信很多作者朋友们包括作为写作小白的我,都是习惯于先定题目,后写内容,这也是我们在学校写作文时惯有的思路,也称“命题作文”。
但文章究其本质为了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有时候我们心里欢喜,有时候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由此看来,文章即是生活,并不只是生活的点缀,我们作文,是发自内心的冲动,不禁用文字将其表达。
而”命题作文“却将一个人的思想拘束在规定好的框架内,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作文,就缺少了创作的冲动,思维不能深入思考,想到了东西或许就会非常普遍了,不大可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所得的文字便失去了几分抓住人心的机会。
所以“命题作文”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练习作文的能力,教会我们把作文这件事混合进自己的生活里头,在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
因此当我们在发自内心地写作时,一篇作文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02先文再题的优势:我手写我心,我手亦增趣
没有了文章标题的约束,我们的思维便可尽情的发散,坠入满天星辰,遨游无垠宇宙。
自由写作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作者将脑海中的思绪不断地将文章充实,对于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又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很多新的构思和内容会被不断地补充进文章中。
在经过完整细致地思考过后,脑海中可能又是另一番与起初截然相反的想法和结论,这些都是思维发散,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事先拟好标题所不能发现的收获。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不遵循着题目,完全没有写下去的头绪,就好像一艘船在出海之前必须规划一个通往目的地的航行路线,这样船才不会在海上漫无目的飘着。
但若是一味地沿着固定的路线走,即便是沿途出现了难以预料的风暴与湍流,也要一往无前吗?
或许绕道航行,会发现一条更合适的航道,习得更加先进的航海知识,或许还能够发现富饶的小岛,这些意外收获是一味循规蹈矩所不能得的。
就如《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申克·阿伦斯说的:“事实上,如果只是基于一个我们在详细阐述问题之前就能提出的想法,那么几乎不可能写出任何有趣且值得发表的东西。”
03先文再题,如何实现?
明白了“先作文,再拟题”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始练习呢?
笔者虽然经验尚浅,但总结出几点拙见与各位分享。
首先在作一篇文章之前,我们需要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什么经历和感受促使你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大致的主题。
看见一个事物,遇见一件事情,新生许多感想,想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便是确定了主题。
比如一次愉快的旅行,我们可以作一篇分享美景和好心情的文字;或是有关朋友间的趣事,我们可以抒发对友谊的感叹;又或是为了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满怀仪式感地寄去一封手写信。
主题不等于是题目,主题是广泛的,我们从主题中可以提出不同角度的观点和感受作为题目。
但题目是确定的,代表着文章的门面,读者往往先看题目才决定是否深入阅读,所以取一个好题目便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关键。
但光有好题目,内容却空洞无味,有虎头蛇尾之意,必然不能够留住读者,所以题目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作文时,可以试着先不急着确定题目,虽然这在刚开始确实可能会令人无所适从,但经过多次练习后便会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许多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新颖观点突然从脑中蹦出来,在无形中增加了文章内容的质量。
若是能勤加练习,定能如韩愈所言那般:「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与此同时,在完成内容部分的过程中,由于对文章主旨领悟得越来越深刻,心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全文的结构,于是题目往往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文心》一书,告诉我们要试着改变固有的思维,练习“先作文,再拟题”的写作模式,这样一来往往能在自我探索中发现更加独特的观点,写出更加有意义的文字。

网友评论